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网上读苏力”之三——一些新的声音

  
  
  
  一二:疑惑并追问——
  
  这里我想把我读了苏力跟贴的一个疑惑先提出来:即我的贴子内容是如何让苏力认为我主观上便一定期待他的文章应当得出废除审判委员会的结论呢?好象我在谈及感想的时候并未明示或暗示我赞成还是不赞成废除审判委员会呀,我只是说“我怀疑的是其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以及向其提供“理由”的真实性”以及“苏力的《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也只能是一种独特的、有局限的视角,作为对一种制度存废的‘理由’,它显然不够全面和充分”,或许是我的表述让苏力感到了我的态度?
  
  我觉得自已是在谈苏力的方法,而他却肯定我的贴子里有一个自己的或流行的“观点”,我觉得这种感觉很正常,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力的文章就常令许多人想当然地生出“观点”来,只是苏力并不一定买那些“观点”的帐。其实有时候,没有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观点。至于说我心中的那个“正确”,即使有,也是方法上的,而且正是在这一点上与苏力有一些不同看法。价值观可以从一个结论中呈现,但也能让人走到一起去共同寻找结论,它可以存在于终点,也可以存在于起点,或存在于过程之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里面就没有价值观的作用吗?当然,投机者观点不一定都一致,说到最后也不一定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如何能使话题走向结论,真的不需要谈话者之间主观的互动吗?我既然是在说方法,那么从一开始直至整个过程中是不是要有那么一个苏力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引领谈话者围绕话题说下去呢?
  
  另外,苏力能说他的《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不是指向“存废”吗?他作这篇文章没有一个“争论”的背景吗?尽管他的结论中没有明确究竟是“存”还是“废”,因为他的一系列调查论证客观不能推导出一个鲜明的立场(仅针对“存”和“废”而言),苏力所要呈现的仅仅是他调查所得的“真实”,但这些“真实”的呈现难道不是为了让读者有一个判断吗?我认为的“价值没有得到提升”是与起点相对应的,就象一名短跑选手,站在起跑线上与他第一个冲线,都改变不了他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但站在起跑线上他只是一名选手,而当他第一个冲线后,他除了还是一名选手外,更是冠军了,他的价值有没有得到提升呢?答案很明显。
  
  有网友担心苏力作为学者与我作为司法实践者,视角难免各异,讨论问题可能会缺乏基础,对此,我持谨慎的认同,因为就知识背景和阅历而言是这样的,但出于学习动机,我愿意尝试,毕竟苏力的调查文章就是建立在与象我这样的法官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有勇气和信心。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不知苏力教授怎么认为。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