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Internet环境下的国际所得税法变革――基于“数字生物圈”模型的分析

  (2)激发恶性税收竞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会通过降低某些可移动性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货物、服务和一定程度上的劳动力)的有效税率与纳税人展开竞争。 一般认为这种竞争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经济资源,达到最优的效果,即所谓的“顶端效应”(race to the top)。这种税收竞争是一种良性的税收竞争。但是,在国际层面,这种效应却是相反的,原因是大多跨国公司并不是真正迁出高税率国,只是把其收入转移到了低税率国家,但是仍享受其总部所在国的公共产品(如交通服务等),最终导致高税率国税收收入降低,无法支付公共产品。这样的税收竞争过程就是一种恶性的税收竞争,产生所谓的“底端效应”(race to the bottom)。服务器的流动性很强,对流动资产征税也存在一个税收竞争的问题。国际层面的税收竞争会产生“底端效应”,把服务器认定为常设机构无疑会加剧恶性税收竞争,而且还会导致各国采取如税收减让等有害的税收政策。
  1998年,OECD组织和欧盟开始注意到恶性竞争这种现象,开始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把税收管辖权扩展到计算机服务器是这种努力的一个严重的倒退。
  (四)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税收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及其评价
  1.国际所得税法改革过程中使用税收信息自动收集系统的努力
  许多因网络的特性而引发的税收挑战可以通过基于Internet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国际所得税法改革过程中也一直有人提出这种建议,相关机构也在这方面做出很多努力。OECD组织曾经成了一个技术建议小组(Technology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TAG)专门研究税收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在国际所得税法领域的可行性。 这一技术方案的核心在于力图建立一个在线的税收信息自动收集系统,把在线交易的信息收集起来以方便税务机关的征税和各国税务信息的交换,同时建立一个在线税库(clearinghouse)即时的对在线交易征税,然后根据收集来的税收信息进行国际间的税收分配。
  2.基于“数字生物圈”模型的评价
  从技术的层面看,税务信息自动收集系统的确可以有效的解决Internet对国际税收带来的一些问题,强化税收管理,使得税务机关实现对在线交易的有效征税。但是,这种技术方案显然没有顾及计算机空间独特的价值体系,更没有考虑到税法规范和计算机空间的互动关系。这种技术方案的应用必然危及在线交易的私密性等一些计算机空间的基本价值,从而损害这一重要的交易平台的存在和发展,与鼓励交易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另一方面看,交易机会的减少也必然减少税基,并不一定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从而使得这种技术方案的目的落空。
  (五)前面的路:基于消费地的经济存在标准
  适用基于消费地的经济存在标准(economic presence test)替代传统的实体存在标准似乎是Internet环境下的国际所得税法变革一个更加实际可行的方案。这一主张认为,不要试图通过认定计算机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办法来解决Internet带来的税法困境,相反,要创建规则以确保在线交易的进口国基于一定的在线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数量(如100万美元以上)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即按照实际的消费数量这一经济的标准来分配国际所得税收管辖权,以替代传统的常设机构这一实体存在标准来适应Internet环境。这一方案已经得到许多税法专家的支持。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