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读书笔记一《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 ----从平等和自由的悖论谈现代中国法治的价值取向

  值标准,凡是递进他的生存的就是善,威胁他的生存就是恶。”(5)所以在现今的中国的
  价值取向必然是作为社会的主文化群体的意志的反映和体现。我国是以公有制为社会的基
  础,但是我们必须面对非公有制经济比如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因为任何一个阶级的壮
  大,必然在政治和法律上会有所体现,会提出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诉求,和别的阶级进行博艺。我国80%的人口是农村的人口,所以在考虑群体意志的时候他们才应该是首选 的对象。但是我国的广大的农民阶级没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渠道,所以处于一种没有声音的地位。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往后的我国的价值取向的求得应该以农民和广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为主,这是发展的趋势,是抵挡不住的。那么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呢?上文已经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阶级起义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心目中的平等,所以平等可以说是农民阶级的普遍的意志,他们不但要求经济上平等,而且希望在政治上教育上平等,但是现今我们的国家对这些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产业的改革使得教育成了一种奢侈品,使得本来就不平衡的素质问题更加的显现出来。而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门希望什么呢 ?业主门
  并不怎么关心自由,其实他们道是比较关心是否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的环境,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机会的平等,因为既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企业生产为了消费者的需要,从这里他们已经不自由了,所以他们比较注重真正的公平的竞争的环境。真正平等的法律对待,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于国有资产的保护是十分的有加的,称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1999年一些人大的代表要求修改宪法,确定非公有制经济应有的地位,就是体现了追求平等的政治法律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往后中国的主文化群体必定是广大的农村,中国农民不富裕,中国永远不能称富。非公有制经济不能和公有制的经济一样拥有平等的对待,那么中国的企业永远不可能走向世界,只是温室中的玫瑰花而已。所以必须在法律,制度上促进这种价值趋向的实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注:(1)选自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第64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1月第一版。 (2)选自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第65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1月第一版。 (3)选自冯亚东著《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第69——70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年,1月第一 版。 (4)摩莱里,《自然法典》,第73叶,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转引自《理想的冲突》,第37叶,尚武印书馆1983年版。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