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殖民•学习

殖民•学习


亚北


【关键词】殖民 学习
【全文】
  殖民•学习
  
  我们那些处在学术前沿的学者,似乎都有一种担心:西学东渐的过程也就是文化殖民的过程。而这些学者,往往也是译介西学最甚的学者。
  一方面是要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殖民。这种心态,其实是百余年近代史中,一直纠缠着我们古老文明且又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
  殖民的原初含义是指强国向它征服的地区移民。单从“移民”的角度看,将人口众多的中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更可行的情况似乎是:中国向他国移民而非他国向中国移民。毕竟,任何地域对人口的容量是都有限的。
  国人做梦都想往移居海外,此梦不成的又做梦都想移居国内的大城市,而很少听说美国人做梦都想移居中国。为什么会如此呢?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能对此给出很好的回答,资本主义就是中心剥削边缘(《资本主义的动力》)。现代世界的中心是纽约,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人想往纽约跑,中国人想往北京跑,“人往高处走”,能参与一份更高级的剥削,岂不乐哉!
  但“移民”毕竟不是“殖民”,纽约或美国也不是中国的殖民地。相反,依布罗代尔中心剥削边缘的观点,从“殖民”后来的含义——“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势力扩张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的人民”(《现代汉语词典》)——看,中国倒是“美帝国”的殖民地。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这个“半殖民地”,在今天依然是适用的。只不过在当时是被迫而“半”,现在则是主动而“半”。
  但这个“半”字现在人们不谈了,学者门仿佛犯忌讳似的,也很少提及。学者们谈得最多的是“殖民”的另一层含义——文化殖民。“文化殖民”大抵是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征服。按这种界定,整个西方文化,至少是法文化,其实都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殖民地。——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西方文化被两种“死去”的文化殖民,尚不觉得羞耻,这很是怪异。或许原因正在于殖民者已“死去”。如此看来,学者们要摆脱那种深深的自卑情结,得直接去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了。只可惜我们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学者们似乎非得立足于文化“半殖民地”的地位,回首翘望自己的“半封建”了!
  学者们为什么要如此?——这也许与学者们的精英情怀有关。在“拯救中国”的命题上,学者们骨子里都还有一点“救世主”的情结,至少有一点“经世济民”的情结。当然,情结毕竟是情结,清醒的认识则愈来愈趋同:中国真正的“救世主”似乎是法治。但“中国”是不能被拯救的,“拯救中国”的行动只能导致更多的灾难,即便“救世主”是法治,也颇多问题(见拙文:《谁能拯救中国?》)。而且,法治这一“救世主”要在中国完成它的使命,似乎自己首先还得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法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法律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后者实系情势使然,已无可非议,前者仅是名字不好听而已。但笔者以为,前者更加准确些,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国际化,我们在文化上只能“半殖民”化;也无论我们怎样本土化,在文化上我们也只能回到“半封建”的状态。这种相互关系,实是古老文明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的渊源。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