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维创新
高等教育是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绝非知识教育,职业教育。因而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方法是主要的。世界观的形成与方法论的掌握就是高等教育的精髓。就象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数学和语文一样,在数学中学到的是一种思维工具,而不是三角、代数、几何的公式、定理;从语文中学到的是一种表达工具,而不是字、词、句的概念、理论。学习的内容永远只是金山,而学习的方法才是点金术。无限、庞杂的内容无需且无法穷尽;有限,条理的方法却应该也可以掌握。内容是易变且易忘的,而方法是规律且相对恒定的。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即在于思维方法的训练!
社会科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是因为它是科学之一种。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社会尚在,科学尽失!从教师到学生,从业内到业外,已经很少有人把社会和科学联系在一起,剩下的只有现象和结论。教育与学习的主题,也只有单纯的认知与接受。社会现象只是社会科学的研究素材,而不是社会科学本身。就连所谓的最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也已经很难见到真正意义上的论文。更多的只是对现有资料的堆砌、引用、转述,不厌其烦的重新排列组合。注释满天飞,学术道德虽无可指摘,但所从事的仅是“编辑”而非创作,使用的是剪刀、浆糊而非学术思维,生产的也就只能是文字垃圾和虚假繁荣。作为论文的要素:论点模仿,论据“克隆”,论证无方。作者自己呢?文章的灵魂呢?无处可觅。当我们听到某位学者的名字,立即联想到的不是他(或她)显赫的官阶或学衔,而是他(或她)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学术思想时,中国就有真正的学术啦!
当今中国高等文科教育最终培养和考查的只剩下人类智能中较不重要的一项——记忆力。其实,记忆力本身也不是教育的目标,而仅是实现认知、了解这种低级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客观结果。没有谁去专门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记忆力,学生们只是在无奈的情况下,随意地强化这项能力。由于无序和不科学,记忆力本身不仅未见提高,就连记忆的内容也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我们的教育到头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上延续着,在数以千万计的高校学生中重复着。呜呼,中国教育该醒了!哀哉,中华民族该醒了!
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两条真理:一、重复是记忆之母。二、迅速记忆恒等于迅速遗忘。可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却偏偏与这两条真理背道而驰。一方面,一位大学生在短暂的四年里要学习几十门课程,平均每一门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地温习与反复,这就注定了学习的内容只能是一些规律性的原则、原理,而不可能是大量的具体知识。另一方面考试却以对具体知识掌握的多寡为判断优劣的唯一标准。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误以为试卷上的高分就意味着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实则随着考试的结束,迅速记忆的内容也必然灰飞烟灭。
现行制度的支持者坚定地认为:背,总比不背强。背,多少能记住一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思维工程。没有思维的学习不是学习!平时抄笔记,考时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这种三点一线的现行教育环节,是对客观教育规律的公然违背!更令人忧心如焚的是,此种现象大行其道,泰然处之,遍及全国,名正言顺!这虽然也可以算是一种教育,但也只能算是一种极低水准的教育,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人才的误导。生产制造的只能是一种规格十分低下的“产品”。有的“聪明”学生连平时记笔记都可以省略,考前借其他同学的复印一份即可。于是便出现了“轻松一学期,紧张一道宵”的荒唐现象。在人类智能的诸多种类中,记忆力因其可以被不断发展的科技手段所替代而日渐贬值。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正常工作的开展都是在“开卷”状态下完成的。在信息携带、存取不便,获取、占有昂贵的时代,博闻强记被人们所艳羡和尊崇。然而随着斗转星移,这样的“神功”已经风光不再。从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或存储器中提取信息比从自己的大脑中提取信息在速度上已经差距不大,而在容量及精确度上,人脑的劣势显而易见。人们不再惧怕遗忘什么,而更担心在充分的现有信息面前如何实破,如何创新!
信息处理是智脑的特权,因而也应成为教育的重心。复制、存储信息是复印机和电脑就可以做而且做的很好的事情。信息处理好比是食物消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营养,排出废物,将有用、有益的物质内化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绝不是简单的搬运、堆放食物,或作为旁观者看着别人大快朵颐,狼吞虎咽。食物吃到别人口中,只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观察者本身是不能充饥的。教育与饮食一样,绝对需要当事人亲历亲为,任何未经大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就象没有吃进口中的食物一样,不可能奏效。单纯的“听”课,“看”课都是典型的思维误区,耳与眼仅是信息接收器官,只有思维、思索、思辨,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学习。
教育的复杂程度岂能只是讲与听或读与看就可以解决的呢?以往的教育以信息输入之叶障目,而不见信息处理这样的泰山。将信息输入与信息处理清晰、明确地区分开来,并逐渐把信息处理作为教育的重心,这就是观念革命!信息处理是一个必需由当事者亲自实践的复杂的智识内化过程。以往的教育模式将受教育者的思维的自我实践过程用教育者的自我思维过程并以自我解说的方式替代了。寂静的,没有疑问,没有指导,没有交流的洗耳恭听是令人窒息的,是效率低下的,是肤浅片面的,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