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1世纪中国民法的展望
展望民法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法本身来看法,二是从法外来看法。进入21世纪的中国 民法会怎样发展?能否如前面所讲,把市民社会放到核心的地位,把权利本位、私法自 治突出来,深入人心,这关系到中国法治化的整个进程,也关系到经济民主化、政治 民主化的进程。
首先,从法本身的角度来展望中国民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成果,对中国的经济、 政治以至伦理确实有巨大的贡献,而且更多的是开启了一种民智,提出了一种新的治国 理念,即不要贫困落后的社会主义,要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过上自由的有尊严的生 活。虽然这种自由状态现在还受到许多约束,但与改革以前相比已是极大的进步。改革 开放以后,从民法的制度到理念,我们更多地是从大陆法,包括从欧洲、日本的民法典 以及中华民国的民法中借鉴对我们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改革有益的东西,结合国情,形 成如今中国民法的基本状况。并有了
婚姻法、
继承法、
收养法、
合同法、
商标法、专利 法、
著作权法、
公司法、
票据法等诸多民商事立法,民法的立法体系大体上健全了。但 是,我们还缺一个物权法和一部民法典。
为什么还得有民法典?这就涉及到法典化对于民主国家的意义。人治的基本原则是“临 事制刑”,即事情出现了才制定法律。而法治必须把规则预先公开。规则一旦制定,就 不光约束老百姓,同样也约束立法者和执法者,一个国家没有什么东西比“法”更大。 法典就有这样的功能:把所有的规则事先制定出来,公之于众,以此引导人们的行为, 保护人们的权益。法典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有文字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人们知道有什么制 度,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而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和自由,即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民法典不是单行法,也不是一般的法,是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法文化的结晶,需要充 分的酝酿和准备。一方面是要加快民法典的立法进程,另一方面要对民法典的制定持十 分审慎的态度,因为这毕竟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完全有理由相 信,用5至8年的时间,或稍微更长一点的时间,中国能搞出一部比较好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