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cserv2.socsci.mcmaster.ca/~econ/ugcm/3ll3/law/mon.txt。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里对此公的评语是“骗子人格与预言者人格的有趣组合”。
8 参阅佐伯启思《货币、欲望、资本主义》(东京:新书馆、2000年)第3章。
9 据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67-168页、250-252页。
10 关于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中国的儒士、农民、工匠以及商人之间复杂的身份关系、地位的升降转换以及价值观上的演变,详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参阅杨君实、杜念中(主编)《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黄绍伦(编)《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 这样的问题意识,在龙登高?前引书258页也有所表述。
12 当时参与其事的元老薄一波有以下证言:“上海最初设计的斗争方案是以银元制服银元,即用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集中大量银元拿到黑市上抛售,先把价格压低,再宣布禁止流通。这个方案试行的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原因是投机势力大,不够吃。据说,日本任占领上海期间,市场波动,从东京一次运来5吨黄金投下去,也是以失败告终的。后来,上海市决定组织一次严厉的政治打击。……在政治打击的基础上,迅速实施金银管理办法。人民币从此占领了市场”。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78-79页。
13 当然,1993年宏观调控以后,中国在财政和金融方面进行了合理化改革,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元本位制下的外汇储存也发挥了稳定化装置的功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不同经济体制的区隔性以及政府的干预行为。有关情形参阅萧仁“朱熔基谈金融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镜报月刊》1998年6月号。与此同时,学者对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基础的讨论也逐步活跃,例如关于金融与土地资源担保,参阅温铁军“国际金融风波与中国的‘资源资本化’”《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关于金融与企业生产价值担保,参阅樊刚“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教训:政策、制度与危机应对”《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2期、关于金融与外汇储存担保,参阅王建“即将到来的美元危机――兼论我国中期阶段的国际经济政策的选择”《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等等。
14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1章和第2章的详细描述可资参考。
15 最近的发展集中表现为2004年2月出台的三部银行法(包括法律修改在内)和4月出台的四项外汇管理规定。关于人民币制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的各种立法方案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16 参阅秦平、凌锋“河北省‘一号文件’的冲击波”《法制日报》2004年2月18日。最典型的对立意见例如“蔡定剑:如此‘保护’民企令人吃惊”《经济参考报》2004年2月16日、“厉以宁:‘民企原罪’说法不符合实际”《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3月9日。
17 参阅室伏哲郎《渎职的结构》(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野村二郎《日本的检察――最强的权力的内侧》(东京:讲谈社,1988年),芝原邦尔《经济
刑法》(东京:岩波书店,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