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 R.柴芬斯:《
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张民安:《
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Fourth Edition), West Group, 1996, p.269.
NACD Blue Ribbon Commission, Performance Evalution of CEO, Boards and Directors,US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1994:25.
戴维·科克帕特里克:《电子商务软件之战》,载《财富(中文版)》1999年4/5月第13期。
朱双庆:《论公司CEO的法律地位》,载《法学》2002年第12期。
常志鹏、高健:《中国到底有多少CEO?》,载《经济参考报》2002年6月11日。
江平:《公司管理法律机制要创新》,载《经济参考报》2002年5月29日。
凌波:《看透CEO》,载《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5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7页。
李健:《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德国商法典》第48条(1)。
《意大利民法典》第2203条。
王保树、钱玉林:《经理法律地位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Braniff v. McPherren, 177 OKI. 292, 58p.2d 871, 872.
Gramophone & Typewriter Ltd. v. Stanley(1908)2 KB 89; Kuwait Asian Bank EC v. National Multual life Nominees Ltd.(1991)1 AC 187.
Adolf A. Berle, and Gardner C. Means, The Modern Co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91, p.86-107.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3页。
这一经典命题首先是由周其仁教授论证的,随后张维迎、杨瑞龙、方竹兰等人都接受并利用了这一论证。
布莱恩 R·柴芬斯:《
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当然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包括雇员,关于CEO与雇员的关系我们在下文中再探讨。
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马俊驹、梅夏英:《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
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载《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胡明沛:《建立CEO资本:访博雅公关总裁柯伟思》,载《IT经理世界》2002年5月20日。
马乔里·凯利:《资本的权利是神圣的吗?》,黄佳、庞锦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这里的专用性是指某一生产要素专用于特定企业的特性,它反映了特定企业和该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樊纲:《对所有权问题的思考——西方大公司经理被解雇风潮引起的联想》,载《管理世界》1994年第1期。
恰克·卢西尔、罗伯·斯奎特:《股东行动主义在蔓延——全球CEO离任问题调查报告》,载《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12期。
丁敬平:《如何实现CEO与股东利益的一致》,载《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12期。
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页。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参见《日本商法典》第38条。
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
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魏杰、赵俊超:《关于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要素的思考》,载《理论前沿》2001第10期。
王保树、钱玉林:《经理法律地位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
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王保树、钱玉林:《经理法律地位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施米拖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1-392页。
孙雯:《公司经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范健等主编:《中德商法研究:第三届费彝民民法学论坛文集》,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参见虞政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9页。
朱伟一:《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