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九世纪未,理性主义给人类带来了个性张扬和精神危机等诸多问题,于是哲学界又掀起了非理性思潮,最突出的就是人本主义,即关注人把人真正看成是哲学的主体。 [4]
三、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分化
在先哲的讨论中,一个人的理性和由人组成的社会的理性应当是一回事。但是,通过对历史的考查,人作为群体和个体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显然选择的结果会多有不同,而对于作出不同选择的主体我们都不能否认其不冲动并谨慎地作出决定的能力。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归结为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是有区别的。
首先,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出发角度不同,个人理性表现为个体基于自身的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而社会理性的出发点则是群体利益。其次,两种理性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个人理性要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理性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的持续存在。社会理性的选择并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在化,因为社会毕竟是由个体构成,社会理性的存在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不得己而为之,所以它的选择不会是穷尽个人的最一点利益以求得社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社会理性能与个人理性相统一的重要原因。再次,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分析方式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博弈是一种外部的斗争,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利益都有无限的扩张性;而在社会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内部斗争,目的是力求系统的平衡。最后,个人理性多是以经济分析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经济学中所常说的经济人;社会理性却都会以法律或习惯,总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表现出来。
四、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相互作用
正因为个人理性[5]与社会理性[6]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个人理性不可能自然形成社会理性。社会理性只有在个体组成一定的群体,并面临共同生活甚至是生存下去的问题的时候,人类群中的一些有智慧的人,也许是被为是有智慧的人在超越自身的更高层面上开始了对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7]
这种思考的结果是社会理性的形成,然而历史从来都很吝啬的只把智慧赋予某一少部分人 ,所以社会理性 从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一些人设计并强加给另一部分人。在一定的制度下,这种强加体现为制度保持自身存在和稳定的能力,可以是教育、舆论也可以是监禁、剥夺财产或生命。只要稍有见识的人就可以看到,个人的选择能力是绝对达不到如此的高度。比如,个人也许从未想过要因为什么更高的利益来贡献自己的生命,当然除了一些理想主义的高尚哲人以外,然而,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极少有哪个国家放弃了用“杀人”的方法来维护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