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法史教学手记二十二篇

  小卒于06年11月20日草于中法史课后
  中法史教学手记(八)
  今天的风有点大,天也很冷。但是心情不错。
  带着快乐的心情去上课无疑感觉上课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课前有个同学送了我一本由专业同学所编辑的《法意》,我简单地看了一下,文章大多来自于苏力、贺卫方的。关于学生的作品并不多。因此我简单地给同学们说了一下如何选材的问题。我的主张简单说来并不是不喜欢抑或反对苏力抑或贺卫方,但是作为一家之言,总是有些许的局限性。而如果多采用一些其他法学家的文章即多家之言可能会更好一些。比如山大谢晖教授、广西大学魏敦友教授、中南财政大的范忠信教授的文章等都是风格显明。我想这样的文章大家读起来可能会更好一些。在这个社会里,我们需要“浪漫法学”,但是我们更需要“现实法学”。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上次给同学们介绍了关于西周时期买卖契约的内容。这节课我开始给大家介绍古代社会中的契约的理论。总的观点即为官方法律不涉民间契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官员也可能改变契约之内容。当然在讲述此内容时当时的西方国家作了简单地比较。之后开始给大家介绍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从历史上来看,当时的这种婚姻制度对于我们当前的这种婚姻的缔结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犹其是著名的“七出三不去”制度(“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对男子出妻的三种限制,一是有所娶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在讲述此内容时,关于婚姻的缔结程序等我把当时西周的这种婚姻缔结方式与清朝的婚姻缔结方式作了比较,并与现在的生活中的婚姻习俗一一作了分析。由此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我们当前婚姻缔结程序深受西周时期的婚姻习惯的影响,当然即使是外族统治时期也不例外。
  讲“喜庆事”(婚姻制度)的时候最好不要谈及“悲哀事”(丧葬制度),但是我偏偏想到了这一点,我有一点怀疑为什么当前的法史教材中没有关于西周时期丧葬制度的论述。难道只是史料的问题还是兴趣的问题还是当时的西周丧葬制度并不复杂?这是一个疑问。不过我倒是看过有一本书叫作《中国丧服制度史》,是丁凌华教授编写的。还有一篇博士论文也是关于丧服制度研究的,并且这篇博士论文涉嫌抄袭丁教授的著作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当前的教材中关于丧服制度抑或丧葬制度涉及很少,以后要好好的解一下这个原因。
  讲完婚姻、继承,再涉及一点司法制度的内容,历史的车轮就要驶入春秋战场了。春秋是个大变革时期,这到底怎么一回事?接下来将会为您讲述。。。。。。
  小卒于06年11月22日中法史课后草
  中法史教学手记(九)
  现在是凌晨近两点了,当我开始写下此下文字时,很多朋友可能都已进入了梦乡,说不定还正与周公商讨法律的事情呢。。。。。。
  今天,确切地说应该是昨天早晨上的中法史手记拖到现在才开始动笔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按照习惯或是写手记的最佳手记我以为最好是刚上完课之后写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今天却是一个例外。因为电脑罢工了。。。。。。。
  从周三电脑开始罢工,一直处于修理之中(自己感觉成了都成了电脑专家了:)),这两天也打过IBM的维修电话,似乎也差一点差生了纠纷。(因为对于“一键恢复”产生的理解不同)不过还好,最终我自己解决了,我自己彻底删除了此“一键恢复”下的隐藏分区,并且重装了系统。。。。。到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终于算是大功告成了。。。。。。笑两声先给自己听。。。。。。。
  言归正传。昨天讲的中法史内容是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内容。让我产生疑问的是审理中的“缺席判决”问题,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中能否会有如此先进的制度?被告是如何到官府的?是自愿的还是被拘过去的?先秦史的法律内容很难懂,还要再找些史料来看看。此外,关于审理时的方式即“五听”方法,这让我联系到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并且这两种方式都发生在先秦时代,从史书上来看,审理时的“五听”方式比“望、闻、问、切”早一些,但是到底谁在先谁在后谁影响的谁目前还没有定论,当然或许本身争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我把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这种寻求解决之道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并且与当前的“中西医理论之争”作了简单地评价,并由此得出中国的传统习惯抑或传统思维问题。
  讲述春秋战国时我主要是放在了历史背景的讲述了,即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动?并且又为什么会产生了那多的思想家、发明家。我以为这些东西不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而至于思想家的思想内容我以为作为学生来说只要了解一点就可以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专门去看一些原典。下次再上课就快要讲述历史的秦帝国了,有空我们再一起去那里看看那个叫始皇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好事,又做了哪些好事呢?。。。。。。。。
  小卒于06年11月25日凌晨草
  中法史教学手记(十)
  又一个周末过去了,时间总是如流水,唉。。。。。。
  今天星期一,下午又见到了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今天主要是介绍春秋战国时的法律变革及秦代的法律制度。重点是介绍了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及《法经》的内容。讨论的内容则是秦何以采取重刑?在建国之后为何不采取所谓的“怀柔”政策呢?历代在开国之后皇帝更替或是在太子建立后都喜欢采取“赦”之类的政策。为何在秦时也并没有这样的政策呢?这是通过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学生们只是讨论了关于为何秦用重刑来治国的原因。对于赦并没有谈及,准备下节课给学生谈谈这个问题。
  另外,我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局限于教材了。比如我提到用影视中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以及通过影视大家了解秦法律或政治制度有多少时,不少同学都是在说课本上的东西而并没有说自己在生活中的看完影视作品之后的印象。有一个同学说秦时喜欢黑色不知是真是假?虽然说《史记》中记载了“ 秦尚黑,秦崇水德。”但是具体所谓“黑”与现在意义上的“黑色”一样与否这个还是有待考证的。而在对于秦始皇为何称为始皇也简单地对于“皇”字作了解释。至于秦时具体的法律制度等等如何,下次上课一并讲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