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民事诉讼主体结构模型观——以诉讼模式为视角的分析

【注释】吴如巧(1981- ),男,安徽淮南人,西南政法大学2004级诉讼法硕士研究生;姜洁(1982-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西南政法大学2004级诉讼法硕士研究生。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6页。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页。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戴维.郝尔德(David Held)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同上,第3页。

同上,第6页。

田平安,《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构筑探析》,载《中外法学》,1994(5)。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1年四月第2次印刷,第291页。

沈达明,《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132页。

何文燕,《论民事诉讼模式选择与审判方式改革》,《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6年卷。

以上参见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1年四月第2次印刷,第288-290页。

详见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1年四月第2次印刷,第291-293页。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3页。

学界虽有学者认为“结构”与“构造”在定义上严格说来是由区别的,但笔者仍然赞同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即认为“结构”与“构造”这两个概念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对其作严格的区分并无多大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提到结构或构造时是将其作为同一概念来使用的。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4次印刷,第9页。

王福华著,《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5页,转引自韩象乾肖建华:《诉讼结构与角色分配—重构我国的民事诉讼结构》,《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843页。

王福华著,《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5页。

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2001年四月第2次印刷,第280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