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对于询问证人的问题,联邦证据规则仅从三个方面作了规定:一是法庭对出示证据和询问证人的顺序及方式进行控制的权力,二是交叉询问的范围,三是诱导性问题的可容许性。交叉询问是一个广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名词,但是,在相关的论述中,却存在着将该名词神秘化的倾向。实际上,法律对于如何进行交叉询问作了规范,但是,“交叉询问”本身却并非一种制度,而是一种询问证人的方式。它特指一方当事人及其律师对另一方当事人传唤的证人的询问。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直接询问,指的是传唤证人的一方对该证人的询问。法律之所以对不同主体进行的询问作如此分类,是因为不同的询问对应着不同的询问规则。直接询问中通常不允许提诱导性问题,交叉询问则无此限制。但是,交叉询问的范围却不能超越直接询问的范围,直接询问却不受交叉询问范围的限制。简单地说,直接针对交叉询问和直接询问的规则,也就是这一条。但是这并不是说,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只有这一条规则。无论是直接询问还是交叉询问,都要受到证据规则的约束。证据规则对询问的约束才是刚性的,诱导性问题对于询问的约束则是软性的。因为上诉法院通常不会因为诱导性问题的容许而推翻下级法院的判决。因此,英美的法庭上“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主要并不是因为诱导性问题,而是因为提问导出的回答可能会引出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弄清楚这个意思,我们自然也就可以明白,在中国,缺乏的其实不是“交叉询问”,而是用于约束交叉询问的证据规则。交叉询问不存在是否需要移植、以及能否移植的问题,而证据规则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找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也找不到关于证人出庭义务以及法庭如何强制传唤证人出庭的规定。这一事实看似平常,实际上却关乎人们对于证据法为何物的理解。《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将其注意力集中于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但是证据的可采性并不保证有可采性的证据能够自动地呈现于法官面前。同样,一个能够提供具有可采性之证人证言的证人也不会自动地出现在陪审团面前。证据法要不要规定谁有权申请传唤证人、谁来审查这一申请、如何签发传唤证人的命令?这个问题在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有着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证据规则不规定这些内容。不规定这些内容,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说这些内容不属于证据法要解决的问题。相反,这些问题虽然在证据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诉讼程序法中、在最高法院对联邦宪法修正案的判例当中却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关的例释。很明显,在联邦证据规则的起草者们看来,传唤证人等事项,要么属于刑事诉讼法解决的事项,要么属于宪法修正案解释的事项(例如被告人依据宪法第六修正案享有的与提供不利于己的证人对质的权利等)。证据法对这些问题是不予理会的。可以说,程序的归程序,证据的归证据,这是联邦证据规则起草者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正是有了这个思路,联邦证据规则才能够作为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美国行政诉讼也是以民事案件来对待)通行的规则,联邦证据规则也才显得如此的清晰和富于魅力。
【作者简介】
易延友,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注释】杰克·B·韦恩斯坦等:《证据:案例与材料》(Jack B.Weinstein,John H.Mansfield,Norman Abrams,Margaret A.Berger,Evidence:Cases and Materials,9(th上标)Edition,The Foundation Press,Inc.,1997,p.256)。
United States v.Davis,261 F.3d 1,38—39,1(st上标)Cir.2001.
保尔·捷安纳利:《证据法解读》(Paul c.Giannelli,Understanding Evidence,Lexis Nexis,2003,p.217)。
转引自保尔·捷安纳利,同注3,第217页。
United States v.Lewis,833 F.2d 1380,1385—1386,9(th上标) Cir.1987;Furtado V.Bishop ,604 F.2d 80,90,1(st上标)Cir.1979,ceRt.(tenied,444 U.S.1035,1980.
BrowN V.Lynaugh,843 F.2d 849,850—851,5(th)Cir.1988.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A·伯格:《学生版韦恩斯坦证据手册》(Jack B.Weinstein,Margaret A.Berger,Weinstein’s Evldence Manual Student Edition,6(th上标) Edition,Matthew Bender&Company,Inc.,2003,at 11.03(2))。
例如,在1970年的一个案件中,陪审团评议时,其中几名陪审员对剩下的陪审员说他们对被告人了如指掌,并列出了审判中没有提到的有关被告人的一些事件。该案在上诉后被判定如此明显的偏见违反了正当程序。United States ex tel.Owen v.McMann,435 F.2d 813,815,2d Cir.1970.
此处引用版本为2007年最新修订的版本。
McDonald v.Piess,238 U.S.264,35 S.Ct.785,59 L.Ed.1300,1915。
《咨询委员会对2006年修正案的评论》(Notes of Advisory Committee on 2006 amendments)。
Auridge v.Cencorp Div.of Dover Techs.Inti,lnc.,836 F.2d 113,116,2d Cir.1987;Eastridge Develoment Co.,v.Halpert Associates,lnc.,853 F.2d 772,10th Cir.1988.
Robles v.Exxon Corp.,862 F.2d 1201,1208,5th Cir.1989.
Hallquist v.Local 276,Plumbers&Pipefittes ,843 F.2d 18,24,1(st上标)Cir.1988.
M.B.A.F.B.Federal Credit v.Cumis Insurance Society,Inc.,681 F.2d 930,932,4(th上标)Cir.1982.
Staten Young,477 S.W.2d 114,116,Mo.1972.
State v.Singh,Missouri Court of Appeals,1979,586 S.W.2d 410.
Schneiderman,v.Interstate Transit Lines,Supreme Court of Illinois,1946,394 Ⅲ.569,69 N.E.2d 193.
8tate v.Ranieri,Supreme Court of Rhode Island,1991,586 A.2d 1094.
转引自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498页。
当英国在中国有领事裁判权的时期,一位英国领事在审理一起杀人案件时,一位老渔翁成为案中的关键证人。在依乡下方式发誓之后,辩护人以该证人不信仰上帝为由申请排除其证言。经过询问,老渔翁的确对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无所知。当问到如果说错了,会不会受到神的处罚时,老渔翁说道:“神本慈悲为怀,我有应得之咎。”法庭最终容许了他的证言。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老渔翁比起他来是一位更好的教徒。参看:李学灯上引注20,第499页。
United States v.Rabb,394 F.2d230,23l,3d Cir.1968;United States v.Zizzo,120 F.3d 1338,1347—1348,7(th上标)Cir.1997.
李学灯,同前引注20,第50l页。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章第四节。
United States v.Ward,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Ninth Circuit,1992。989 F.2d 1015
United States v.Young,745 F.2d 733,76l,2d Cir.1984.
United States v.Arnott,704 F.2d 322,324,6th Cir.1983.
Jenkins v.Anderson,1980,447 US 231,65 L Ed 2d 86,100 S Ct 2124.
United States v.Crockett,2006,CAl0 Utah,435 F3d 1305.
原文为:“admits of an answer simply in the affirmative or negative,or which,embodying a material fact,suggests the desired answer.”参见San Antonio&A.P.Ry:co.v.Hammon,50 S.W.123,124,92 Tex.509(1899)
State v.Weese,424 A.2d 705,709,Me.1981.
United States v.Durham,1963,CA4 NC,319 F2d590;United States v.Johnson,1974,CA5 Tex,495 F2d 1097,74—2 USTC P 9504,34 AFFR 2d 5183;United States v.McGovern,1974,CAl Mass,499 F2d 1140. United States v.Bryant,461 F.2d 912,918,6th Cir.1972.
迈克尔格雷厄姆:《联邦证据规则手册》(Michael H.Graham,Handbook Of Fedetal Evidente)827,n.4(1996).
Saurini v.Adams County Sch.Dist.No.12,2006,CA10,2006 US App LEXIS 1835.
United States v.Littlewind,1977,CA8 ND,551 F2d244,1 Fed Rules Evid Serv 837;United States v.Nabors,1985, CA8 Ark,762 F2d 642,18 Fed Rules Evid serv 72.
United States.McGovem,1974,CAl Mass,499 F2d 1140;United States v.Rossbach,701 F.2d 713,8th Cir.1983.
United States v.Kalaydjian,784 F.2d 53,2d Cir.1986.
Rodriguez v.State,Court of Criminal Appeals of Texas,1957,165 Tex.Crim.179,305 S.W.2d 350.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608条。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609条。
United States v.Morlang,531 F.2d 183,4(th上标)Cri.1975;United States v.Ince,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Fourth Circuit,1994.21 F.3d 576.
United States v.Castillo,181 F.3d 1129,1133,9(th上标)Cir.1999.
United Statas v.Robinson,544 F.2d 110,114,2d Cir.1976.
第403条规定的是一个具有相关性的证据也可以因为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点、误导陪审团、引起诉讼拖延等原因而不具有可采性。参看《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403条。
例如,在1963年的一个案件中,被告人被指控于1961年7月14日在西雅图实施抢劫。被告人一方的证人证明,在抢劫案发生的当天,被告人一直在他位于Poirtland的饭馆里。不仅如此,在案件发生前长达两个月的时间,被告人天天都在他的饭馆。但是,一名警察作证说,1961年6月12日,被告人曾经告诉他,他来西雅图已经两天了。该证据的容许被认为是一个错误。因为,控诉方举出此证据并不是为了否定证人证言中关于被告人7月14日不在西雅图的陈述,而是为了证明证人的陈述中有不真实的成分。但根据法院一贯奉行的司法原则,证人不得因其与本案无关事实的陈述而受到弹劾。参看:State v.Oswalt,381 P.2d 617,618—19,Wash.
United States v.Ramirez,871 F.2d 582,6(th上标)Cir.1989.
United States v.Riley,657 F.2d 1377,1387,8(th上标)Cir.1981.
United States v.Masri,547 F.2d 932,936,5(th上标)Cir.1977.
United States v.Hankey,203 F.3d 1160,1171—1173,9(th上标)Cir.2000,cert.denied,U.S.,120 S.Ct.2733.2000.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A·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二章第一节。
该规定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开始于一个引述性规定:美国法典第3500条第18项。这一规定通常被称为金克斯法案。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612条的规定,金克斯法案的适用优于该规则的适用。根据金克斯法案,在刑事诉讼中,政府一方的证人作证之后,被告人有权获得政府掌握的与证人在法庭上陈述有关的任何证言副本。证据规则第612条的规定则表明,在刑事案件中,辩护方无权要求获得金克斯法案之外的文件,除非该法案对此事项作了特别规定。因此,在刑事案件中,即使控诉方运用了书面记录以提醒证人,被告人也不得要求获得该记录的副本以准备交叉询问。
Hall V.Amercian Bakeries Co.,873 F.2d 1133,1136—1137,8(th上标) Cir.1989.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章第五节。
United States v.Rappy,157 F.2d 964,967,2d Cir.1947;United States v.Muhammad,120 F.3d 688,699,7(th上标)Cir.1997.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章第五节。
Rock V.Arkansas,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1987,483 U.S.44,107 S.Ct 2704,97 L.Ed.2d 37.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章第六节。
Geders v.United States,425 U.S.80,87—88,96 S.Ct.1330,47 L.Ed.2d 592,1976
United Statas v.Green,293 F.3d 886,892,5(th上标)Cir.2002.
42 u.s.c.10606(B)(4).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章第六节。
United States v.Smith,578 F.2d 1227,1235(8(th上标)Cir.1978).
杰克·B·韦恩斯坦、玛格丽特·伯格,同前引注7,第十章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