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
18.2 |
21.9 |
12.0 |
2000 |
83533 |
84112 |
37.8 |
69.0 |
16.0 |
19.7 |
26.5 |
13.3 |
2001 |
98372 |
93219 |
33.3 |
74.7 |
17.1 |
17.9 |
31.7 |
14.7 |
2002 |
80728 |
84943 |
30.7 |
76.5 |
24.7 |
16.1 |
28.5 |
15.2 |
2003 |
87919 |
88050 |
31.6 |
83.9 |
27.8 |
14.3 |
26.3 |
10.7 |
2004 |
92613 |
92192 |
30.6 |
84.4 |
25.8 |
15.9 |
27.7 |
11.0 |
2005 |
96178 |
94771 |
30.2 |
88.7 |
16.6 |
17.4 |
35.8 |
11.4 |
2006 |
95617 |
94215 |
33.8 |
91.2 |
17.8 |
14.2 |
34.3 |
12.3 |
2007 |
101510 |
100683 |
37.0 |
94.2 |
29.1 |
12.6 |
21.2 |
9.1 |
2008 |
108398 |
109085 |
35.9 |
92.9 |
28.7 |
17.9 |
23.5 |
8.3 |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 行政诉讼法》施行至今,几乎没有哪个法院在审查撤诉申请后作出过不准许撤诉的裁定。在我见到的讨论行政案件撤诉现象的文章中,没有一篇提到哪怕一个不准许撤诉的实例。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最高法院和几个高级、中级法院行政庭的多位资深法官,他们有的告诉我没有听说过;有的说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似乎曾有过一、两个或者几个,但都说肯定很稀罕。
诚然,如果抽象地谈论,法院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都是行使撤诉审查权的结果,原告的合法权益一样得到保护。但只要看看撤诉案件中原告的实际处境,就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在统计上,原告撤诉被分为“原告自愿申请撤诉”和“被告撤销或者改变被诉行政行为后原告申请撤诉”两类。如果说后一类算原告“实际上打赢官司”,前一类则通常意味着原告没得一点好处。从上表可以看到,自1993年有相应统计以来,“原告自愿申请撤诉”占撤诉案件的比例年年都在50%以上,并且一路上升,直到90%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