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思考
或许,任何政治都只能是地方化的,否则就无法运行下去,抑或者可以这样说,即使在形式上不是地方化的,但都悄悄地地方化了;即使在中国古代也是: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但地方的“土皇帝”(在自己的地盘,自己说了算,即使出了问题,也官官相护,如不这样,明天就可能是他)多如牛毛,而且即使皇帝花大力气想拔掉他们都不可能。那么在该章的、关于选区划分也遵守了这一原则,属于地方性事务。
因此,划分选区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说是坏事,则因为虽然在今天美国民主非常完善,仍然带有非常强烈的派系斗争,还斗争得不可开交,而且每过一段时间或者每发生一点什么可以改变现状的事情就为这些事情争吵一番。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为这丁点字事一会儿就闻名全国,如德克萨斯州从民主党翻盘为共和党事件一样。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又是好事,因为每次选区划分都是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虽然在这一次可能是“输家”,但在下一次未必是“输家”,只要游戏规则能够一直继续下去,而非早令夕改,更为确切地说,即依据规则这次胜利,成为赢家,但一看到下一次可能会输,就马上改变规则,让别人一直输,而他一直赢,却永远输不起!
其实,划分选区如果去掉意识形态式的争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情况,即选举的不确定性。只有当选举只有不确定性时,总统候选人才会真正努力去争取,而非坐在树桩前等待兔子;只有这样,总统候选人的选举纲领对社会事务、对选区居民才会真正关注,去理解他们的甘苦与想法。
选举的不确定性也会让作为关注的公民觉得有看头,就像看侦探电视剧一样,要有悬疑,而非一看就知道结果。当然对于公民而言,这还仅仅属于表层效果。如果深究的话,则可以发现,只有当选举具有不确定性时,公民才会真正参与到选举中来,觉得自己的选票有意义,如果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那我们还参与什么,参与有意义吗?
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选区划分与美国民主党选民和共和党选民的分布(还包括其他选民)之间的关系:
在该书的第八章,作者这样叙述道,即“在人数方面,目前登记为共和党的选民大约有五千五百万,民主党人七千二百万,无党派人士四千二百万。民主党人数显然远远超过了共和党[1]”;也就是说,即使出现民主党人占据绝对优势,但还有4000多万的无党派人士,他们对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谁能入主白宫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为确切地说充任着一个变数的效果——笔者在另外一地方叙述到这个问题[2]。但是,当这些人数一定是,我们如何组合他们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本文的选区划分问题。这个问题对选举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对这两大政党的支持与族群、年龄、财富、性别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族群与财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