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承认贫穷是犯罪的诱因之一,实践中因生活所迫而引发的犯罪也屡见不鲜。与监禁刑相比,罪犯在社区服刑,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问题。上海的社区服刑人员中贫困人口、住房困难以及就业困难人数占相当比例。实践证明,为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可以有效预防因生活窘困引发的重新犯罪。在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过程中,生存发展支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社区的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服务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了为部分有需要的社区群众提供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等内容,因此应当有效发挥这一社区功能,为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生存发展支持系统。
上海在几年的社区矫正实践中,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出发,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包括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等内容的社区服刑人员生存发展支持系统,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并努力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为社区服刑人员安心接受矫正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有效地预防了因生存问题引发的重新犯罪。
几年来,我们共建成“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356个,协调劳动、民政等部门出台文件,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就业困难人群进行救助,享受国家补贴的技能培训、对积极吸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2004-2008年累计成功推荐就业2103人,组织参加技能培训1868人;其次,我们将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低保和困难补助范围开展社会救助,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法律援助提供维权救助,2004-2008年我们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住房困难170人、助学复学362人、协助申请低保4045人、解决养老金278人、解决临时性补助3972人。2007年开始,我们开创性地举办了专门向包括社区服刑人员在内的回归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开放的“帮扶·新航·和谐”专场招聘会,整合社会资源,按照回归人员就业需求广泛募集岗位,为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增加了一个有效渠道,迄今己成功举办5届;2008年,我们依托社会企业建立了集就业、技能培训、住宿、心理咨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安置基地—一新航驿站,在解决“无工作、无住所、无家可归”的“三无”对象问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都拥有基本稳定的生活条件,能够安心接受矫正。在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的抽样调查中,95. 7%的受访对象表示“在社区服刑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非常感激,也很珍惜这个机会,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