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罗彩霞事件若干法律问题拷问

  

  纵观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均以行政立法的形式出现,即法律条文中涉及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侵权相对方均是学校或相关机关,没有规定自然人作为侵权主体的情形。虽然在《教育法》第81条规定了:“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由于这里主语被省略,一般应该理解为与前文义务主体是一致的。按照现行立法规定,欲使《教育法》中的责任承担条款落到实处,被侵权者一般应以行政诉讼的方式获得救济。而建立《教育法》与《民法通则》的链接,除了由于受教育权国家保障的性质以及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归属民事权利似乎存在正当性质疑之外,还有立法上关于教育权侵权主体规定的缺失,进而使得自然人转化为民事侵权责任主体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诚然,抛开概念和理论之争,按照实用主义的逻辑,或许可以将受教育权的侵权主体范围扩大。


  

  11年前齐玉苓就是不满一审判决仅仅支持了其姓名权被侵害诉讼请求而提起上诉,坚持其受教育权被侵害的请求,从而引发出一个历史性的司法解释。今天,罗彩霞事件的受教育权侵权问题又一次成为民众关注的核心,将11年前齐玉苓案留给司法的难题又一次揭示出来。


  

  2001年, 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司法解释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很多学者欢愉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出现的同时,也不乏学者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教授坚持宪法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是一切公民均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不是裁判规则,不宜作为民事判决的直接依据。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废止了27项司法解释,其中一项就是当时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司法解释---《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个中缘由究竟是出自对宪法解释权的审慎,还是对梁慧星教授等从法理视角分析的宪法不宜直接作为民事判决依据观点的吸纳,抑或其他原因,均不得而知。但是无论何如,《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的“已停止适用”,使得关于受教育权侵权行为如何救济的法律问题再次显现出来,并随着罗彩霞事件又一次引起法学界、法律界和教育界的深切关注。罗彩霞事件中,当事人3次到法院提起姓名权和受教育权的侵权诉讼,3次立案被拒,除了媒体披露的案件管辖等问题之外,有无案由的原因呢?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