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文化在国家体制、发展战略和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亦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该纲要还就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专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2006年,我国又接连出台了若干直接指导文化发展的政策: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9月13日,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2006-2010)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近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至此,文化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被定位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与此相关联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等国家战略的出台与实施,基本奠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框架。“全面实施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提速,预示着文化建设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意味着文化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重振雄风。”[8]
三、多维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文化政策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为寻求知识产权制度在全球更广泛地认同,以及为各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思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了建立一种明达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促进和鼓励每个国家发展一种适合其需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制定各有侧重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适宜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并积极推进在各国的政策决策层和基层对知识产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强有力手段的认识。[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伊德里斯博士还进一步解读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功能和需求的普遍性:“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和回馈人类创造与发明的无限潜力,在所有社会和国家中使其效益最大化。知识产权对任何文化来说都不是外来的,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本土的。”[10]知识产权文化是新经济形态下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它在我国的倡导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中合理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使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能在知识产权文化的推行中形成契合地对接,让知识产权制度能在一个社会全面认可知识产权价值和重要性的文化土壤中有效率地运行并造福于社会,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文化的发展有相当强的对传统继承的惯性,知识产权文化在我国的培育更多需要注重的是文化创新,而文化政策是政府主导文化建设进而影响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政策工具。从多个视角分析,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必须与文化政策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