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

  

  此外,张之洞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于发明创造给予专利保护,“自创新法造成各种货物者,给予牌照,准其专利若干年”


  

  二、引进和运用国际公法的知识,处理涉外法律实务


  

  洋务派从奕欣、李鸿章到张之洞都十分重视国际“公法学”。由于中国没有熟悉国际法的人才,无法根据法理进行争辩,因此,强调应讲求“公法之学”,“以资自强而裨交涉”。张之洞曾把“公法学”列为“洋务五学”之一。同文馆成立后,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涉外人才,开设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富国策、各国史略等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由原来的语言教育机构转变为一所综合性的学堂,所使用的国际法教材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同时使用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辑翻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如美国法学家吴尔玺(T. P. Woolsey)的《国际法导论》(出版时改名为《公法便览》)六卷;德国外交官马尔顿所着的《外交指南》(出版时改名为《星轺指掌》)四卷;以及《陆地战例新选》和丁韪良撰写的《中国古世公法论略》,这些国际法书籍,“既令洋文课读,复令译以汉文”,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广方言馆,188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时,都将“学习外国公理公法”作为一项重要科目,并聘请外国法学家教授。同文馆编译的各种西学书籍中,涉及国际公法的有两部26本,如《公法会通》、《公法千章》等。国际法教学不但重视国际法的原理,更注重用国际法的专业知识解决清朝对外交涉中所遇到的实务问题。这在公法学的试题中均有所反映。


  

  光绪四年各科岁试题·公法学


  

  (1)遣使之权自主之国皆有之,何以辨之?


  

  (2)此国遣使彼国,有拒而不接者,其故何也?


  

  (3)使臣有四等,试言其序。


  

  (4)遇更易国主,驻京使臣位次何以定之,其定法不一,而各有成案,试言之。


  

  (5)头等公使得邀破格优待之礼,试言其概。


  

  (6)公使权利之尤要者,试言之。


  

  (7)公使职守,其尤重者在何事?


  

  (8)各国议立条约,所论何事居多?


  

  (9)公使偶不安分,有遣之出疆者,系因何事?并引以成案。


  

  (10)公使停职其故有七,试述之。


  

  光绪十二年各科大考题·公法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