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走向一种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内政

  

  四、结 语


  

  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作为理论商讨,话语政治一直在和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过招,经过对道德认知内涵的阐述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而逐步成为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外又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体系,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国家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在实践层面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哈贝马斯一直都在努力结合欧盟的改革,反复阐述其话语政治的批判力量和实践潜能,从为欧盟介入科索沃战争提供理论支援到欧洲的立宪之争,从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规范权威的批判到呼吁“核心欧洲”,等等。哈贝马斯的目的说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话语政治概念为欧盟改革打破尴尬局面提供新的视角,为欧盟的进一步一体化提供新的思维。欧盟新近出台的种种改革方案,特别是欧盟立宪草案当中,无不显示出话语政治的影子。


  

  哈贝马斯虽然反复强调他要努力克服的一个重要理论障碍是欧洲中心论甚或德国中心论,但其话语政治在历史取向和现实关怀中还是暴露出来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历史取向上,哈贝马斯把欧洲的政治现代性话语追溯到“三十年战争”,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寻找德国的历史资源;而在现实关怀上,哈贝马斯为了对抗美国的霸权,竟然采取了策略性的观点,把话语政治的当下目标明确为建设一个“核心欧洲”[17],因而势必会引起广泛的质疑,包括汉语学界的质疑。


【作者简介】
曹卫东(1968-),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德国思想研究。
【注释】Rainer Forster, Kontexte der Gerechtigkeit, Frankfurt amMain,1999.
参见〔德〕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 黄正柏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8-109页。
参见〔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同上,第135页。
同上,第135-137页。
参见〔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同上,第93页。
同上,第93页。
同上,第93-94页。
J Habermas, Aus der Geschichte lernen?,Die Normalitat einer Berliner Republik, Frankfurt amMain,2001,pp.9-18.
参见〔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同上,第97页。
同上,第101页。
J Habermas, Aus der Geschichte lernen?,Die Normalitat einer Berliner Republik, Frankfurt amMain,2001, pp.99-100.
Ibid., pp.99-100.
参见曹卫东:《后民族结构与欧洲的复兴》,载《读书》2003年第7期。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