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报告的决议

  在加强和改善重要物资宏观平衡和计划指导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减少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种类,降低国家分配量占社会总资源的比重,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流通范围。逐步改革按行政条块分配和供应物资的办法,依托大中城市组织物资流通,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国家直接掌握的生产资料资源的管理。对不按国家分配调拨计划接受订货,或不按国家订货合同交货的,要追究责任,并停止企业的产品自销权。

第三节 市场管理


  做好注册登记工作,取缔无证商贩和无注册的各种公司、货栈。严禁随意涨价和变相涨价。坚决制止偷税漏税、短斤缺两、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依法取缔冒牌商品、假商品、质量低劣商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商品。

三、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


  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第十六章 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目标和任务


  重点是加强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使这一地带逐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地,培养和向全国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国传送新技术、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
  主要任务是:提高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强能源建设,完善运输网络,逐步缓和能源、交通紧张状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建立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生产资料交易中心,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旅游业。

第二节 主要政策措施


  ⑴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重点改造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外资、侨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
  ⑵更好地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特殊政策,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和开发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地区。
  ⑶限制耗能高、用料多、运量大、“三废”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⑷逐步把一般产品转移到能源、原材料资源充裕的地区生产。发展出口创汇能力高的产品的生产。
  ⑸做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工作。

第十七章 中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目标和任务


  加快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磷矿、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建设。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增长。
  主要任务是: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1990年煤炭产量达到5.8亿吨以上,比1985年增长20%以上;发电量达到2000亿度左右,比1985年增长近40%;五年新增原油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到1990年,钢产量达到1680万~1785万吨,钢材产量达到1390万~1480万吨。加强对现有机械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它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潜力。建立几个粮、豆、油料和糖料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造林育林,积极发展畜牧业和畜牧产品的加工业。加快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

第二节 主要政策措施


  适当增加中部地带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投资。积极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有计划地接收从东部地带转移过来的消耗能源、原材料多的产业和产品。积极扶持地方采矿业发展。加强由西向东的运输通道建设。

第十八章 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目标和任务


  大力发展农林牧业、交通运输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工业;在经济技术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和地区,积极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技术水平。
  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逐年减少粮食调入量。加强草原、牧区建设,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加快对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建设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带联系的铁路干线,大力抓好公路建设,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地方民航事业。充分发挥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加速军用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移和扩散。建立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区。建设川、滇、黔交界地区,使之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使之逐步成为新疆的重要工业枢纽地带。
  到1990年,西部地带的发电量达到930多亿度,原煤产量18000多万吨,原油800多万吨,钢700万吨左右,磷肥50万吨,粮食9000多万吨,肉类560万吨,烤烟70万吨,造林面积174万公顷。

第二节 主要政策措施


  大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开发建设做好人才准备。加强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提供可供开发建设的矿产资源,提供大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加强与东、中部地带的合作与联合,加强西部地带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交流。加快陆地边境口岸建设,积极扩展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国家对西部地带继续实行“六五”期间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对发展交通、能源、采矿、教育事业等方面实行新的扶持措施。

第十九章 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老革命根据地


  发展交通运输,促进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尽快地把山区的农林牧业搞上去,并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应的农畜产品加工、养殖业。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积极兴办小铁矿、小煤窑,建设小水电等。经济发达地区要主动帮助老区搞好经济建设。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


  要发挥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搞好粮食生产,加强草原建设,植树种草,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运输条件。发展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加强民族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

第三节 陆地边境地区


  努力发展农林牧副业和地方工业,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边境小额贸易。

第四节 主要政策措施


  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继续在资金方面实行扶持政策;继续减轻老、少、边、穷地区的税收负担。进一步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

第二十章 地区协作和经济区网络

第一节 地区协作


  (一)制订协作计划,使地区协作同国家计划更好地衔接。地区协作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原则。
  (二)鼓励地方、部门之间联合兴办国家急需的建设工程。对能源、交通、原材料建设项目,所需投资指标由国家给以照顾。
  要制订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国内合资、合营企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

第二节 经济区网络


  (一)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区、西南“四省(区)五方”地区等全国一级经济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二)形成以省会城市和一批口岸与交通要道城市为中心的二级经济区网络。
  (三)发展以省辖市为中心的三级经济区网络。

第三节 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改造


  (一)对于布局合理、产品方向明确、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
  (二)对于建设基本成功,但因受能源、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补充完善生产能力。
  (三)对于少数厂址存在问题,产品没有明确方向,无法维持下去的企业,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办法,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二十一章 城乡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切实防止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90年,我国设市城市发展到400多个,建制镇发展到10000多个。
  五年内,建成城镇住宅6.5亿平方米。
  缓和城市供水紧张的局面,基本解决全国县城居民饮用水。努力加强城市交通和道路、桥梁建设。积极发展城市煤气和集中供热。1990年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平均达到40%,新增供热面积5000万平方米。努力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城市环境卫生事业。1990年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4平方米。
  “七五”期间,农村新建住宅30亿平方米。村镇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也将有新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 国土开发和整治


  主要工作是:编制国土开发和整治规划;开展国土资源的考察和研究;有重点地对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北方和部分沿海城市的供水状况;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努力提高和维护土壤的肥力;积极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加速开发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山区的综合开发;大力种树种草,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和管理;加强测绘事业。

四、科学技术发展和政策

第二十三章 科技发展战略


  (一)大力开发和普遍推广效果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和传统产品,加速国内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分层次地推广各类科技成果。
  (二)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在生产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
  (三)积极开拓新技术和高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型材料。
  (四)把国内科学技术研究同引进先进技术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继续加强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长远发展做好必要的科学技术储备。

第二十四章 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五年内,国家安排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100项,重点成套消化吸收项目和新产品技术开发、推广、应用项目100项;同时,推行“星火计划”,抓好一批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的乡镇企业科技示范项目。主要内容是:
  ──发展农、林、牧、渔业优良品种,高产技术和加工技术。
  ──以食品、服装和耐用消费品为重点,开发新型优质的轻工、纺织系列产品。
  ──发展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工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搞好传统技术改造的示范,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试验示范车间、生产线,扶持重点研究院所,装备一批中间试验车间、生产线或试验研究基地。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的联系,实行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

第二十五章 科技攻关


  五年内,国家安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6项,共349个子项。主要内容有:重大新技术、新装备的攻关;重要新产品开发的攻关;新兴技术领域开发的攻关;国土整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攻关。
  搞好科技攻关,需要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做好科技攻关计划同技术改造计划和技术引进计划的衔接,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搞好攻关项目的总体安排,使它们相互配套,并保证攻关成果向生产应用的转化;重点科技项目经费,按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部分偿还的制度;积极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第二十六章 基础研究


  “七五”期间和以后一段时间内,基础研究的重点是:对开拓新兴技术领域和其它技术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课题;有利于发挥我国自然资源优势的课题;为加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为加强基础研究,将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持建设50个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

第二十七章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加强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的研究,力争拿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充实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五、教育发展及其政策

第二十八章 基础教育


  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约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抓紧完成对少数尚未普及小学教育的县、乡的普及工作,同时保质保量地普及初中教育。在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首先保质保量地普及小学教育,同时为在“八五”期间普及初中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在约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落后地区,不同程度地普及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

第二十九章 职业技术教育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在继续办好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0年,全国各类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360万人,比1985年增长65%。五年内总共培养毕业生近1000万人,比“六五”时期增长1.1倍。

第三十章 普通高等教育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