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通报
(渝办发〔2009〕367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到2012年,我市“中国西部百强县”要由7个增加到10个,力争1个晋级“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为认真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引导各县认真分析发展形势、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08年我市县域(本文的县域为狭义县域,仅指21个县)经济发展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向好
2008年,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和市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适应性政策都把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作为重点,先后出台了帮助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加大“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力度、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增强区县(自治县)调控能力等一系列扶持县域发展的专项政策,使我市县域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壮大。2008年,共实现GDP1496.24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546.98亿元,同比增长21.3%,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6.6%,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投资消费拉动强劲。“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较强。新增中央投资对县域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县域投资增速持续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完成1110.11亿元,同比增长34.7%。在“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带动下,城乡消费较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实现526.35亿元,同比增长22.6%。
(三)发展效益持续向好。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总量达108.91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3亿元,同比增长35.2%)。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1个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均在16.0%以上(其中15个县高于全市17.6%的平均水平)。
(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引进内资184.02亿元,同比增长76.7%。其中,有13个县引进内资额实现翻番,大足县、奉节县、巫溪县、秀山县、酉阳县等5个县引进内资增长3倍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819万美元。
(五)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两翼”地区15个县中有13个县GDP增速高于全市14.3%的水平(城口县、彭水县增速均在20.0%以上),带动“两翼”增速分别比“一圈”高3.5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扭转了“两翼”发展速度长期低于“一圈”的格局。
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整体偏弱
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公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排名,2008年我市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仍然只有7个县,全国百强县仍未实现“零”突破,强县不强、弱县太弱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要实现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冲刺百强”工作目标压力巨大。与其他省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领头县”与全国百强县差距较大。在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7个县中,铜梁县、璧山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其与全国百强县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铜梁县、璧山县GDP总量、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远远低于全国百强县后十位平均水平。同时,从GDP增速看,铜梁县、璧山县2008年绝对值同比分别增长26.7%、25.4%,仅分别比全国百强县后十位平均增速高4.2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实现赶超压力很大。
(二)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的7个县实力总体不强。我市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的7个县人均GDP14994元,仅比中国西部百强县后十位平均水平高17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算术平均值),均远远低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特别是梁平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以及相应的增幅等均小于中国西部百强县后十位平均水平,刚好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排100位),争先保位难度很大。
(三)“弱县”与中国西部百强县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市未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14个县,GDP平均量仅53.5亿元,人均GDP仅9157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仅2.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算术平均值)仅3409元,分别为中国西部百强县后十位平均规模的68%、69%、61%、78%。其中,发展最为落后的巫溪县、酉阳县、城口县、巫山县的GDP总量、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均远远低于中国西部百强县后十位平均水平。更应引起关注的是,14个县中绝大部分县的GDP增速低于中国西部百强县后十位平均增速(31.1%)。
面对其他省市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各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比找差距,查找症结,抓住贯彻落实国发〔2009〕3号文件、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紧扣圈翼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县域平台作用,扩大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县域活力,推动县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坚持产业兴县,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政策,完善平台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市政府各部门要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强化分类指导,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的支持力度,以圈带翼,扶强援弱,推动全市县域经济提质增量和圈翼联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