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方向,是目前物流业发展新增长点。为改变我区第三方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适应我区社会化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学习借鉴先进物流经营理念,通过信息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专业物流服务水平,创新物流业务,适应区内外大中型制造和商贸企业优化物流流程的要求。鼓励在汽车、机械、钢铁、食糖、粮食等产业以及煤炭、医药、大型商业连锁配送等领域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供增值服务,通过示范带动重点产业物流流程优化,扶持我区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主导全区专业物流市场,推动我区物流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
(六)拓展运输枢纽物流功能。
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围绕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内河运输企业发展,鼓励区内及粤港澳等内河船运公司加大江海、铁水联运业务,充分发挥黄金水道连接粤港澳等发达地区便捷通道作用。积极引导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适应货运站场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货运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物流社会化。调整运力结构,引导运输企业运用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先进、高效低耗的厢式货车、集装箱车辆、重型车辆、冷藏车以及特种专用货车,拓展多种物流服务形式。完善铁路枢纽设施建设,按照现代物流节点功能要求,着力解决铁路点线能力不配套的问题。在货源集中的南宁、柳州、桂林等货运枢纽,按多式联运功能,建设一批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大型物流基地。统筹推进南宁、桂林空港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开展航空货运口岸货代、保税、仓储、分拣、派送、快件处理等综合服务,促进依托航空物流的高端产业产品发展。
(七)加快发展绿色物流。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物流业,提高我区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改革传统物流服务方式,制定淘汰高耗高排车辆措施。通过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社会和企业运输配载系统,减少货运车辆空载率。优化运输组织,制定措施鼓励铁路、水运和管道等对环境影响较小运输方式。重点支持广西物资集团、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等物流企业及项目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再生利用。严格执行淘汰高耗高排车辆措施,鼓励物流企业节能、减排、降耗、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积极发展绿色物流。
三、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西南出海出边物流大通道
(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以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海港、空港为龙头,以泛北部湾海上、南宁-新加坡陆路和南宁通往东盟国家航空三大通道为主轴,以广西通往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方向运输通道为主线的“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体系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铁路方面重点建设“三纵三横”通往东盟国家和周边省的高标准大能力铁路通道,到2012年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近4000公里,其中复线2000公里;公路方面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提升公路网通达深度,到2012年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600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万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现代化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超过1.5亿吨;建设亿吨级西江黄金水道,提升西江水运整体通过能力,贯通主要内河航道,实现内河通航里程5591公里,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加快建设以南宁、桂林机场为主的航空枢纽,着重建设航空物流基础设施。
(二)建立和完善多式联运系统。
提高多种运输资源使用和物流运行效率,逐步改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重线轻点、衔接不畅、区域不平衡的局面,加快建立多式联运建设和运营协调机制。依托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一批多式联运中转设施。铁水联运方面,重点建设和完善北部湾港、南宁、贵港、梧州、柳州、百色等港口铁水联运设施,突出抓好沿海港口后方集疏运设施建设,通过新线建设和路网改造,进一步完善铁路运输组织,进一步提高我区沿海港口后方铁路疏解能力;公铁联运方面,重点建设南宁、柳州、桂林货运枢纽和玉林、百色、金城江、北钦防、梧州、贵港、贺州等大型公铁联运基地;陆航联运方面,重点建设南宁、桂林航空物流联运设施。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部署,政府相关部门和项目业主要主动加强协调合作,改变单一行业自行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统筹协调解决多式联运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等方面存在的衔接不畅、独立布局等突出问题,推进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