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制定政策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师资;组织选送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外进修或者在国内名牌大学做访问学者;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同时,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构建开放性高层次交通行业人才交流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短期来我省工作,指导交通类专业建设。
行业(企业)要积极推荐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副教授),并给予其一定的时间,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要创造条件接受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各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创造性开展工作,注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要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副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结合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实际,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改善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在“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给予重点扶持,设立2~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实习基地、5~8个省级特色专业、25~30门省级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
各高校要加大投入,改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和信息化资源等基础条件,建设一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促进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四)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
根据我省交通运输业发展总体规划、各运输部门发展特色以及高等教育现有资源条件,在全省建立3~4个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相关领域培养培训人才、开展技术服务等,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支持福州大学依托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加强交通土建工程学科建设,为福建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依托水利工程学科加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科建设;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福建省物流运输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支持集美大学发挥航海类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建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国际航运管理)等专业,为福建省航运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支持福建工程学院与铁路部门和公路运输企业之间的联系,重点建设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等学科专业,为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提供人才。支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发挥航空相关专业优势,重点建设航空服务等专业,为航空运输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