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途径和方法
节约教育有多种途径,包括学校课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参观考察、班团队活动等课内外活动)、其它途径(网络 、讲座、教育基地等)等;节约教育方法应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讲授法、讨论法、计算机媒体演示法、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式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法等。学校应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节约教育。
1.依靠学校课程进行节约教育
(1)学科教学
课堂是节约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把节约教育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使节约教育成为覆盖各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构建较为完整的节约知识系统,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发展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新型人才。
各学科教师应深入挖掘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节约教育内容,并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将节约理念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掌握节约知识,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与忧患意识。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教学方式开展节约教育,避免枯燥的说教或照本宣科。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节约教育的整合研究与实践。
(2)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应积极整合和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创以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即国家课程规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校应指导学生开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应带领学生在社区中开展节约宣传和社区服务活动,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的科技知识,带动社区居民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创建节约型街道和社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校应在课题选题和项目设计阶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节约相关的主题;在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积极参与学校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规划和管理;学校应及时采纳和应用学生取得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对学生表现出的节约意识和行为给予鼓励。
(3)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学校应结合所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和地方课程(教材)要求,开展节约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应积极开发和实施节约教育的校本课程,组织教师编写节约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纲要或校本教材,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2.通过学校特色活动进行节约教育
学校应在校本特色活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参观考察、班团队活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节约、环保为专题的教育活动,并保存活动过程的完整记录(包括活动计划、活动总结、活动照片、录像等资料),组织评比或全校展示。
(1)开展知识技能应用性活动
开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论坛和班会,组织以节约、环保为主题的演讲、知识竞赛、技术革新与节水节能小发明、小创造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大赛或各级各类科研活动,设计制作节约装置,开展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创新发明,设计学校或家庭节约方案。对于学生竞赛中的优秀方案和有价值的创新发明成果,学校应及时予以奖励,并尽可能向更大范围推广。
(2)开展学习拓展性活动
开展节水节能参观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节水节能成果展览或到节水节能先进单位实地参观,对有国际交流机会的学生也可了解其所到国家或地区的节水节能情况,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节约创新能力。
可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活动,采取听报告、看电视、上网、聊天、展示自己制作的节能小发明、和领导与教师座谈、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3)创建节约型学生组织
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班级、节约型宿舍、节约型团组织、节约型社团活动。倡导节约精神,制定节约规范,开展富有特色的节约活动,建立节约型的活动设计和工作运行模式,调动学生节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生喜爱节约、自主节约的品质和节约的机制,营造良好的节约环境和氛围。
开展经常性节水节电检查、评比活动,增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对评比结果予以张榜公布,并配套实施相关奖惩措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和习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节约型校园学生志愿者队伍,巡查、监督并制止校园的浪费现象。
3.借助其它教育途径进行节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