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食用菌产业办公室2010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牡政办发〔2010〕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食用菌产业办公室《2010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一月十一日
2010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工作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书记吉炳轩视察牡丹江所做重要指示精神,抓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牡丹江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联系点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推广年”活动为载体,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规划全市食用菌产业,加快产业从低水平、粗放型向高层次、集约型转变,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中国优质食用菌主产区、中国食用菌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中国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和东北亚食用菌会展中心,实现食用菌产业的新发展、新跨越。
二、工作目标
2010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1亿袋(块),总产量达到105万吨,实现产值36.5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同比分别增长14.7%、14.3%、10.6%和10%。重点要按照布局科学化、基地园区化、龙头产业化、科技普及化、节会品牌化的“五化”要求,积极推进“五个突破”,做大做强做精食用菌产业。
三、工作内容
(一)强化基地建设,在质量效益上寻求新突破。
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面规划、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结合我市食用菌产业区域优势的现状,确定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三大传统大宗菌类,以及白灵菇、双孢菇、姬松茸、鸡腿菇、杏鲍菇、金针菇等六大特色珍稀菌类,优先规划布局,重点予以扶持。重点要加快以四城区为主体的反季节生产基地、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绿色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培育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
2.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品质入手,推进食用菌标准化园区建设,引导食用菌栽培由庭院分散管理进入园区统一管理,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产前,要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加大对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劣质菌种流入市场;产中,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品种选用、用水、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收获,都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有关规程进行操作;产后,产品质量也要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避免超标产品进入市场。
3.进一步深化社会化服务。充分依托供销社、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以及各级食用菌协会等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配套服务。要借助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紧密技术依托关系,继续推进全国“小蘑菇新农村”万名菇农培训计划,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把生产技术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壮大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上寻求新突破。
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全力打造一批产业主导作用突出、带动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群体。
1.坚持引进域外龙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知名食用菌龙头企业进行宣传推介,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落户我市,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和技术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要加快推进食用菌加工园区、交易平台、食用菌研发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江苏雨润集团黑木耳(山产品)产业集群项目,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产值超百亿,利税10亿元的带动东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超级龙头。
2.坚持发展本地龙头。要制定优惠和保护性政策,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围绕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促进食用菌产品转化增值,扩大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加快海林北味食用菌即食食品项目、林口岩手滑子蘑深加工项目、牡丹江中龙食用菌出口加工项目建设,牵动牡丹江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3.坚持打造名优品牌。继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引导企业打造名优食用菌品牌的同时,加大品牌开发和整合力度,让有限资源向优势品牌集中,扩大主导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力争用5年时间,全市形成以江苏“雨润”,牡丹江“中龙”、“丛名”,海林“北味”、“威虎山”,林口“岩手”,绥芬河“维多宝”等品牌为主体的国内外知名食用菌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