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推进力度,在科技支撑上寻求新突破。
以“科技推广年”为契机,全面实施“科技强菌”战略,整合科研资源,完善科研体系。
1.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牡丹江市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全面实施食用菌良种工程,着力提升食用菌菌种科研、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食用菌良种保藏、选育、引进、示范、推广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组织有关专家做好珍稀食用菌品种的选育、引进、开发以及野生菌的驯化等工作,形成本地区新的主栽品种和菌种。要借助外力,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在东宁、海林、林口等重点县(市)建立现代化大型菌种厂和优良菌种试验示范基地,全面提高优良菌种覆盖率,让农民用上放心菌种。
2.大力推广先进技术。采取政策支撑、资金引导、项目扶持等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示范推广菌包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反季节栽培、珍稀菌类栽培、新型代用料栽培、废弃料再利用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科技推广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3.大力发展循环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压缩耗木量大的木腐菌生产规模,积极扩大高附加值的珍稀草腐菌生产规模,缓解菌林矛盾,逐步摆脱食用菌产业发展对林木资源的过度依赖。要加强与林业部门的合作,大力开发建设适宜本地生长条件的速生食用菌专用林或兼用林,减少对天然林资源的砍伐和破坏。要加强生态菌包的开发与废旧菌包的再利用项目研究,重点支持木质煤、生物有机肥、塑料菌袋回收利用等食用菌循环产业项目和企业,变废为宝,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循环型的现代食用菌产业示范新格局。
(四)办好烹饪大赛,在节会创新上寻求新突破。
我市将承办第六届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进一步拓展节会内涵和外延,力争在定位、内容、运作等方面有新创意和新举措。
1.定位要创新。在大赛定位上,要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更加突出牡丹江区域特色、产业特点和文化品位,努力把大赛办成国际性食用菌烹饪盛会,成为打造牡丹江城市品牌的重要渠道,推动牡丹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参与和推动食用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内容要创新。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赛事活动的经验和做法,积极争取大赛由国际蘑菇学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联合主办,邀请国内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名厨前来参赛。大赛期间,邀请国内外食用菌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举办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组织食用菌烹饪绝技表演、全国特色小吃展销、参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系列活动。
3.运作要创新。在大赛运作上,要加快市场化运作的步伐,推进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加强与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等具有一定资源和影响力的企业开展合作,走专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营的道路,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轨道。
(五)突出产业特色,在文化品味上寻求新突破。
我市食用菌产业资源丰富、基础良好,提升弘扬食用菌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更新观念。树立食用菌是经济、食用菌是名片、食用菌是健康、食用菌是生态、食用菌是文化的理念,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发展食用菌文化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上品位。
2.制定规划。市供销社、市规划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部门,要抓紧制定食用菌文化发展规划,将城市规划、文化宣传、旅游观光与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挖掘食用菌文化,以食用菌文化宣传牡丹江、推介牡丹江,努力提高牡丹江食用菌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高水平谋划建设我市食用菌文化主题公园暨展览展示馆,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建成集信息交流、成果展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国一流高科技现代化展馆,全面展示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
3.抓好落实。把食用菌文化与牡丹江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与木博会、镜泊湖旅游文化节相结合,与地方餐饮文化相结合,突出牡丹江特有的人文、地理、饮食、旅游特色,加大食用菌产业宣传力度,积极筹备建设牡丹江食用菌主题公园暨展览展示馆,引进食用菌连锁餐饮机构,开辟食用菌观光休闲景区,发展食用菌群众文化,努力将牡丹江打造成中国食用菌文化名城。
附件:
2010年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任务分解表
序号 | 目标分类 | 项目内容 | 合计 | 宁安 | 海林 | 林口 | 穆棱 | 东宁 | 绥芬河 | 东安区 | 西安区 | 爱民区 | 阳明区 |
1 | 规模 | 栽培总量(万包) | 210000 | 10000 | 60000 | 49000 | 20000 | 70000 | 300 | 500 | 20 | 2200 | 300 |
2 | 其中: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