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2015)》的通知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重点河流治理。抓好黄石江滩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阳新富水下游干流防洪灭螺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大冶湖港、铁金港、龙港河、三溪河等10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保障防洪安全,促进航运发展,实现水资源及岸线、洲滩、江砂资源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全面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科学有效的河道管理,形成河势和岸线稳定、泄洪畅通、堤防稳固、航道港域水环境良好的河道,支撑沿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黄石市辖区及大冶市区、阳新县城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2020年,市区和县城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的标准。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26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实施8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基本实现辖区病险水库销号。编修和完善区域内重点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水库控制水位度汛调度方案,加强大坝安全监测,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3.重点流域灌排泵站建设。抓紧实施阳新富水流域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大冶湖流域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作,做好灌区改造工作,解决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难题,提高灌区的灌溉保证率。重点提升富河两岸、大冶湖地区的灌溉排涝能力,为沿河、滨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4.重点湖泊开发利用。着重做好网湖湿地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对大冶湖、保安湖、三山湖、海口湖、舒婆湖、北煞湖等6个万亩以上湖泊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沿湖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和环境改善提供坚实的保障。

  5.农村饮水工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农村供水水源工程规划,切实做好王英水库、大冶保安湖等水源地保护,加快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进度,大力提高农村集中供水覆盖面。采取管网延伸、改扩建水厂、新建水厂、新建提水引水工程以及打水井、水窖等措施,加强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到2015年,解决5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用水。

  (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1.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实施沿江大道、白鹭大道建设和黄石大道东段改造工程,新建黄石港工业园区、西塞山工业园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城市道路网络,推进沿江发展;建设谈山隧道、谈山立交桥、谈山大道,完善黄金山新区道路网络,推进黄石市区与大冶城区的全面对接;实施东方大道、铜都大道、东景路、106国道黄石段新建改建工程和铁山西区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完成老城区主干道刷黑改造,提升城市道路档次。

  2.配套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新建西塞山、黄金山自来水厂,实施老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黄金山污水处理厂、团城山污水处理厂等六大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逐步完善污水收集二、三级管网建设;新建河口排渍泵站,逐步改造西塞山区沿山排洪港渠,提高城市排渍能力;继续实施天燃气管网延伸工程,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天燃气使用覆盖率;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新增一批城市公交线路和站点,实现城市公交线路、站、点全覆盖、无盲区。

  3.提升环卫设施水平。按照环卫清扫作业机械化、垃圾收集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城市管理数字化的要求,更新改造现有环卫设施、设备,购置一批现代化的城市清扫保洁设备,逐步提高城市主要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改造现有的垃圾收集站、点、转运站,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转运;建设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峰烈山垃圾处理场,合理布局城市公厕,新建一批城市旅游公厕。用“3G”技术,建设黄石市管理数字化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统筹城乡发展

  1.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冶市要继续着力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集群领军企业,搞好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做好承接沿海及其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工作,并注重吸纳周边不适宜开发地区的人口和产业,扩大城市规模和承载能力,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力争在2015年前进入全国百强县,争做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的排头兵。阳新县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入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过渡,培育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业。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快推进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努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

  2.提高重点镇发展水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重点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力度,提高发展水平。积极扶持陈贵、灵乡、保安、还地桥、大箕铺、白沙、浮屠、韦源口、黄颡口、富池等10个重点镇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改善农村水、电、路、公交、信息、教育、医疗、广播电视、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五)建设宜居城市

  依托良好的山水自然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重点加快中心城区的建设,改善区域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沿江环湖带的周边配套区。到2015年,建设具有黄石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1.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区卫生状况,充分发挥城区滨江临湖的优势,营造亲水观景。突出抓好“大冶湖、磁湖、青港湖‘三湖’治理工程”,重点实施磁湖景观建设,建设黄荆山城市森林公园、李家坊湿地公园、扩建团城山公园,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形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都有可供市民休闲的绿色敞开空间,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化水平高于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

  2.建设和谐居住环境。实施十三排、联合村、谭家桥、省拖、人民街、东风路等一批棚户区和旧城改造,着力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提高城区建设水平,合理布局公共空间,商务办公场所和住宅以各具特色的多层或小高层房屋为主,建设现代化生态小区,配套完善各类活动场所和设施,营造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周边乡镇依托自然的田园风光,建筑以低层住宅和富有特色的农家院落为主,把黄石建成现代化生态小区和田园乡村并举的复合型居住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