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湖北长江经济带也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主要有: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
  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对于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湖北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有利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湖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联动,缩小湖北东西部差距;有利于发挥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湖北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科教、产业、市场、区位优势,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湖北拥有100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着中部地区的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中部地区的联动发展、整体崛起。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为:
  ——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承担着贯通鄂西和鄂东的传动功能,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对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努力发挥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实施人水和谐战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势,科学发展涉水产业,加大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十多年的奋斗,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
  ——现代产业密集带。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0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新型城镇连绵带。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生态文明示范带。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两型”社会,有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建成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所有市县达到生态市(县)要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带。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整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优先推进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两个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区段的开放开发,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
  ——基础先行、重点突破。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
  ——区域联动、开放合作。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
  ——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引导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主导、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三、重点任务
  ——坚持交通先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设武汉新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主要港口和沿江其他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设,带动全省主要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以沪渝高速和沪蓉高速鄂西段、沪汉蓉铁路等重点的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同时,抓好重点河段、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体系及沿江排涝泵站建设;改善邮电通讯条件及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电站和电网建设。
  ——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不失时机地发展以冶金、化工、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以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产业,以水稻、水产、水禽、水果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充分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和宜昌、黄石、荆州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优先开发建设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积极推进武汉——荆州段的开放开发,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坚持“两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放大“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示范作用,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湖北沿江地区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破除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以武汉新港为突破口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以龙头企业的产品延伸和收购兼并为突破口建立产业联动机制,以放宽投融资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核心创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在继续把制造业作为引资重点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起点、高创汇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现绿色增长的先进制造业,投向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辟投资的新领域。同时,扩大对内开放,强化与“两圈”的对接,促进与上中下游各省市的更紧密合作,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