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4商品蔬菜生产及加工基地:武汉、荆州、宜昌及周边;
  5优质“三元猪”生产基地:湖北沿江地区(加工基地在武汉、宜昌、荆州);
  6奶牛产业基地:武汉郊区、黄冈、咸宁、宜昌等地;
  7优质水产品基地:湖北沿江地区(加工基地在荆州、鄂州、宜昌);
  8优质水果生产及加工基地:巴东、秭归、宜都、夷陵、松滋、枝江等地;
  9优质无公害有机茶及加工基地:宜都、秭归、夷陵、赤壁、咸安、嘉鱼、江夏等地;
  10优质中药材生产及加工基地:巴东、夷陵、蕲春、武穴、黄梅、阳新等地;
  11魔芋生产及加工基地:巴东、秭归等地;
  12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基地:武汉新洲及荆州、宜昌等地;
  13油茶生产及加工基地:咸宁、黄石。
  第五章新型城镇连绵带建设
  发挥武汉市在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中的龙头作用,提升主要节点城市的承接扩散与聚集功能,引导人口、产业和城镇在沿岸有序集中与分布,最终形成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连绵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
  湖北长江经济带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一核”,即核心城市武汉;“六点”,即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咸宁6个重要节点城市。
  ——武汉市。进一步发挥开放开发“领头羊”作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带动湖北长江经济带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宜昌市。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宜昌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水电基地和旅游区,辐射鄂西渝东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荆州市。努力建好国家重要的粮棉油鱼肉禽等商品生产基地、全省化工基地、综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辐射“两湖”平原的商贸物流中心。
  ——黄石市。努力建成鄂东冶金、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辐射鄂东赣北皖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鄂州市。重点发展钢铁、船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以休闲运动为主的旅游产业,加快三江港区公铁水联运的物流中心建设,加强与相邻城市的分工协作,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对鄂东及鄂东南的辐射力,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黄冈市。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食品、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轻型工业城市。强化商贸、信息、金融、科教等综合服务功能,建成辐射鄂东北、连接鄂皖赣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咸宁市。以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生态经济为主要方向,建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电力能源、食品、森工、纺织、机电、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以及覆盖鄂南、辐射湘北和赣西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以“一核六点”为依托,在空间上布局湖北长江经济带两个城市群:东部城市群(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和西部城市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范围内)。力争到2020年,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形成一体化的沿江城镇连绵带,跻身全国大型城市群行列。
  二、“三段两端”:错位发展,有序开发
  (一)发挥武汉——黄石段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武汉新港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武汉——黄石段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加快武汉新港江北、江南铁路专用线建设,构筑多层次、功能互补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形成以杨泗港口商务区为中心,从武汉主城区半小时内到达阳逻、白浒山、金口、纱帽港区,1小时到达三江、赤壁、唐家渡港区,并进一步向外辐射的分层集疏运交通圈。集中建设各具有500万标箱吞吐能力的阳逻和白浒山-三江集装箱港区,以及阳逻、花山-北湖等5座临港新城、12个港口产业园,努力形成“一区、两港、五城、十二园”的总体空间布局。将武汉新港建设与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在湖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支持黄冈临港经济区建设。
  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共同办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沿江各地综合性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合作,推动沿江各地无缝隙对接,努力实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共同繁荣。围绕龙头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促进武汉科教、人才资源向沿江各地扩散和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区域性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实现沿江区域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二)加快宜昌——荆州段的开放开发步伐
  进一步发展完善宜昌、荆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宜都、枝江、松滋等市发展步伐,着力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西部城市群,使之成为带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宜昌——荆州段“沿江工业走廊”,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水能基地、食品医药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冶炼加工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轻工纺织基地。进一步加快“宜昌•深圳工业园”、“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建设,继续建设一批产业转移承接园区,打造沿江产业转移承接带。
  加快发展水运及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宜昌——荆州段港口、航道、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水陆空联运的交通新格局,努力提升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和荆州两湖平原物流中心的地位。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构建长江流域旅游黄金段。以大长江、大旅游区域整合为指导,依据各地的资源特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巴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为底蕴,搞好联手开发,将宜昌——荆州打造成长江旅游黄金段。
  (三)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镇发展水平
  通过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的先期开发,东西相向推进,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态势,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城市发展水平。
  洪湖、石首、赤壁等县级市,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打造新的节点城市。洪湖市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叠加的优势,以石化设备产业集群、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洪湖岸边是家乡”、乌林温泉等重点旅游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到2015年形成较具规模的中等城市。石首市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到2020年建成中等城市,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赤壁市努力建成湘鄂物资集资散地,武汉城市圈电力生产基地,鄂南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
  监利、公安、江陵、嘉鱼等城关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其中监利、公安力争设市。监利搞好化工、生物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努力建成“两湖”平原的经济强县、湘鄂边界重要的商贸物流大县、荆楚历史文化名县和长江中游地区宜业宜居的现代滨江水乡园林城镇。公安积极参与荆州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等高技术产业和汽车零部件、造纸产业,形成武汉和荆州中心城区工业协作配套基地、纵贯南北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荆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江陵、嘉鱼县城关抓住过江通道兴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壮大实力。
  (四)扶持东西两端的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西两端的黄梅、武穴和巴东、秭归,是与相邻省市开展合作的桥头堡,是展示湖北形象的窗口,应扶持其加快发展。
  支持黄梅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促进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以及新型矿冶、机械电子等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旅游业、商贸业、仓储物流业。支持武穴充分发挥深水良港的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办好沿江开发园区,打造鄂东柴油机、船舶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医药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巩固全国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和华中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地位,建设工业强市。
  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巴东县搞好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布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旅游业,并通过巴东县的建设带动恩施州北部地区发展。秭归县继续实施“依托三峡、产业主导、文化开发、城乡统筹”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着力把县城建设成生态宜居城、文化旅游城、港口物流城。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作,重点建设巴东、秭归生态移民工业园项目,加强新县城的建设与管理。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西两端要分别加强与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的对接,努力在空间上形成完整的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三、四大重点:统筹沿江城乡发展
  (一)整合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按照“产业融合、跨区合作”的思路,以长江为轴线,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以葛店、磁湖、荆州、宜昌、黄冈、咸宁等省级高新区为重点,以宜都、夷陵、武穴、石首、鄂州等省级开发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支撑,优化沿江开发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沿江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把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同时,鼓励沿江城市以新一轮开放开发为平台,积极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新建一批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