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打造旅游品牌。集中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高位谋划、高端开发、高效配置,以大景区和旅游品牌支撑产业发展。旅游品牌要体现规模大、有特色、品质优、竞争力强,具有真实性。太原、大同要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把黄河中游华夏古文明集中连片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线路;把宗教古建游、晋商文化游、寻根觅祖游、太行山水游、黄河文明游、红色经典游建设成为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关帝庙、太行八路军纪念馆,建成全国知名旅游品牌、全国驰名商标和世界级优秀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会展旅游,打造我省特色会展旅游品牌,发挥会展对旅游的集聚和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演出单位、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创设自有品牌,开展连锁经营。全省要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为主题,突出重点,整体促销,扩大我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全省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共媒体应当开设旅游栏目,开展旅游主题形象宣传。
八、促进行业融合。大力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推出一批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并进行常态化演出。开发富有三晋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制作突出山西文化内涵的影视剧、书籍,宣传我省旅游产品。经信、住建、水利、农业、林业、商务、体育、文物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项目,促进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博物馆及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的发展。
九、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选用机制、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从业人员的执业评价机制和考核使用机制。积极引进旅游高端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的人才享受高级人才待遇。实施“人才兴旅”计划,分级分类培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教育机构应当提升旅游教育质量,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服务人才。加强导游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讲解知识含量和服务水平。旅游部门、企业和人员要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尊重旅游者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发改委和农业部门应当依托专业院校免费培训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人才。旅游部门要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志愿者参与旅游服务机制,组织开展旅游志愿者服务。
十、强化法制保障和组织领导。强化旅游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旅游市场执法监督力度,切实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旅游产业领导协调机构,及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建立政府统筹的部门联动机制,重大旅游项目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联系制度。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