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实施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省属各高校)。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建成实力较强、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青海大学)。改革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的复合型教师(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探索与省外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省属各高校)。利用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省属各高校)。建立健全高校岗位分类管理、推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青海大学)。
6.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
本专科师范生到农牧区中小学校“顶岗支教”的长效机制,健全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完善扶持政策(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深化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置正高职务评审试点(西宁市)。建立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投入机制,加强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各州(地、市)教师培训中心)。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省属高校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7.完善投入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对政府投入增长监测、评估、公告、通报制度(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州)。研究制定贫困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及政策措施(海西州)。建立完善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机制(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
(三)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1.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区域、城乡、农牧区、校际之间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多种途径解决城市存在的择校问题;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高中招生制度,减少考试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制度和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探索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多种形式办园,提高农牧区学前教育入园率,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和“保姆化”倾向;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改变学生偏科现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州、海西州)。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