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省的“万村百镇整治”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万村绿”大行动。以农村“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视电话)和“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八十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镇村同治,实行镇村同规划、同建设、同管理。以中心镇、村建设为基础,统一编制镇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庄整治连片成带发展,并以城乡清洁工程为抓手,建立镇村同治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010年完成5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任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1、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形式,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优化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兼顾公益性和产业化,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产业,重点是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研究政府退出主办社会事业的部分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介入,促进形成政府办事业和社会办事业共存的格局。
32、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社会事业建设。一是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南华工商学院清远校区、市职业技术学校扩建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二是启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市公共实训中心、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工程建设。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市第一中学、市田家炳中学、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等的扩建进程。引进社会资金新建一批民办学校。三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省市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建设。四是启动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体育中心、展览馆、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新闻中心等。五是加快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
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33、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劳动者报酬,培育壮大消费群体。促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探索建立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继续实施“两置换一转化”(农民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保障、农民身份转化为城镇居民身份)工程,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根据价格指数变动及实际情况,实施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联动的政策。
34、落实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制订和落实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全民创业热潮。继续实施“南粤春暖行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每年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以上。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十二五”期间,力争落实每年新增6万个就业岗位,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凡纳入财政支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引导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进一步完善和活跃劳动力市场,切实有效地调控劳动力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