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8)造纸行业循环产业链。主要以高档纸产生的浆渣和高档纸生产车间排出的轻污染废水回收利用为核心,以造纸生产和用水为纽带,连接造纸行业与加工业,通过造纸加工企业进行耦合链接,形成造纸行业--高档纸生产--高档纸浆渣、高档纸生产车间排出的轻污染废水--回收利用、轻污染水处理回用系统--瓦楞原纸、中档纸品车间用水、废纸脱墨浆用水、化学浆的部分用水--造纸行业产品及用水的循环产业链。
  3、服务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生态旅游循环产业链。充分利用我省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植被丰富、地处亚热带的优越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废旧矿区、废旧采石场、废旧砖瓦场生态修复、复耕和生态景区开发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开发为纽带,连接生态景区与旅游开发,通过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形成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开发--废旧矿区、废旧采石场、废旧砖瓦场生态修复和复耕、生态景区开发--生态人居、生态景区--生态旅游的循环产业链。
  (2)绿色物流循环产业链。针对我省物流业发达的特色优势,以废旧物品的清洁运输为核心,以废旧物品综合利用为纽带,连接物流业与废旧物品综合利用,形成绿色物流--废旧物品(生产、生活垃圾)--清洁运输--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4、进一步强化产业间耦合链接。
  以电力、石化、建材、冶金、机械、电子电器、纺织印染、造纸、皮革、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围绕我省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核心企业进行产业间耦合链接,加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的耦合链接,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园区内部、产业内部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形成多元化循环型产业链,全面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耦合链接方式有:发展改性沥清,加强炼油、塑料制品与工程建材等行业的耦合链接;发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加强电力、冶金、建筑材料等行业的耦合链接;开展污泥利用,加强造纸、化工、皮革、印染、污水处理、电力、建材、种植等行业的耦合链接。
  (四)建设循环型企业。
  大力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夯实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目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广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办法》要求,采用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办法,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能耗企业积极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
  1.工业领域。
  重点推行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造纸、印染、皮革、电镀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其他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强化企业上下游原料产品的生态链接,重点做好企业的补链工作,着力做长资源利用链条,着力推进次级、末端资源与外部企业、机构的循环交流与使用,引导上下端资源利用企业对资源的共同利用开发。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产,优先选择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生态化改造,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致力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无废少废工艺、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建设或改造,建成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和项目。
  2.服务领域。
  重点对宾馆、饭店开展绿色饭店标识认证工作,推进节能、节水技术改造,着力推广服务消费品多次使用,限制服务消费品过度包装,减少和控制使用一次性产品。实行废弃物分类放置投丢,加强与废物收集系统的无缝对接。
  3.农业领域。
  重点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做好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在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基础上,着力构建种养加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农业企业与外部企业的产业链接,禁止有害、有毒废物用于农田,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防止农业环境污染,逐步降低农业生产和加工中的废弃物,提高废弃物有效利用水平。
  4.建筑领域。
  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标准,认真贯彻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广建筑生态设计和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建设施工单位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积极改进施工工艺和方法,做到绿色施工。
  (五)建设循环型园区。
  1.工业领域。
  培育和构建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体系,在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及产业集群区、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导,以共生企业群为主体,促进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的共享、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土地集约利用、串联用水和循环用水、废水再生利用。根据园区物流、能源需要,以建材、冶金、电力、新型工程材料等产业为载体,引入补链企业,加强与外部企业、园区、产业实现功能上错位耦合链接,完善循环产业链,着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再生资源产业企业对园区的补链功能和作用,引导各类废弃物(如家电、电子产品等)的拆解、回收和资源化企业集中设立在园区内,从事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和对最终废弃物集中安全填埋工作,实现规模化处理,最终实现园区资源消耗最小化和零排放。积极推进现有工业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循环机制和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园区管理开发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资源环境服务性业务。全省所有新建园区要从规划入手,按循环经济园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全面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循环经济产业链。严格按照“三同时” (即: 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园企业实施严格的准入标准,按整体生态功能规划引导入园企业入驻。全面提升园区循环经济水平。
  着力发展我省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着力依托广州、深圳、东莞、阳江、汕尾、梅州电力基地,茂名、广州、惠州、湛江、揭阳石化基地,广州、韶关、湛江钢铁基地,韶关、肇庆有色金属基地,佛山、潮州、梅州、清远、云浮建材基地,云浮硫化工基地,广州汽车、船舶基地,河源机械磨具、手机基地,江门摩托车、纸业基地,佛山、惠州、深圳、珠海、中山家电基地,广州、深圳、东莞电子信息基地,阳江、揭阳五金基地,佛山、东莞、茂名、汕头、潮州、汕尾纺织服装基地,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肇庆食品医药基地,汕头、清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高水平规划建设多种形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2.农业领域。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坚持生态型农业发展方向,形成由农、林、牧、渔业及延伸农产品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产业共生体系,着力形成集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种养加、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六)建设循环型社会。
  1、构筑循环型城市体系。
  科学合理制定循环型城市建设规划,提高珠三角城市群之间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协调性,完善循环型城市建设的组织体系与管理体制。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市生产、消费和流通三大功能,实现三大功能有机链接,推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园区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在绿色生产制造基础上,着力实现绿色消费和绿色流通。以废弃物社会化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废弃物社会化综合利用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化绿色文化建设和消费观念转变为助推器,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着力扶持、引导做大做强再生资源产业企业。加强城市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形成与生态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文化和消费观念,建立与生态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物流网络和城市生活设施。到2012年,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4%以上,50万人口以上城市市区达到75%以上,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达到92%,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废旧电器等废旧物处理率达到75%,集中处理率达到7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
  建立快捷便利、舒适清洁、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尽快建成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鼓励居民使用小排量绿色节能汽车产品。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在珠三角城市逐步推进使用再生水,重点利用再生水用于城市道路清扫、人工草场、城市绿化、高尔夫球场、景观用水和建筑用水,推广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禁止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
  2、建设循环型社区(绿色社区)。
  建设资源节约型小区。住宅小区设计以及建材选择要充分考虑隔热、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采用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推广采用无毒无害固体废物生产的建筑材料等。居民住宅全部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提倡使用太阳能和地热能,逐步提高太阳能和地热能在建筑耗能中的比例。
  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废旧物品实行有偿回收,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收退押金等方式回收。鼓励企业、社区、个人投资成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按企业化、市场化经营。
  3、建设循环型村镇(绿色村镇)。
  村镇循环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县城(区)、镇(区)、农村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由农村进入县城(区)的农产品尽可能经过初级加工处理,产生的垃圾就地还田。县城(区)人粪尿集中作为肥料用于农村作物种植。农村产生的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纳入城镇垃圾处理总体规划。推进秸秆集中使用和有效处理。有机垃圾采用沼气化使用、喂养牲畜、集中腐化为有机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2012年达到72%,2020年达到80%。对农药用具、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实行强制性回收。对人畜粪便进行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作为农用肥料或进入沼气池。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