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展“体验式、理解式、互动式”宣传报道。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医院门急诊、医疗急救、社区服务、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无偿献血等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开展“公众体验日”、“开放日”等体验式互动报道,客观介绍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职业、生活压力,进一步争取社会各界、广大患者、市民的共鸣和理解、支持。拟与电视媒体联合推出国内第一部直击医疗抢救现场的电视纪实专栏《生死一线》。
(四)推进健康教育宣传。统筹协调新闻媒体与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解放健康讲坛”,争创全国一流的健康教育品牌。协调推进市健康教育所与市级医院联合开展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发挥12320热线IPTV(网络电视)平台的健康宣教作用。
(五)加强舆情监测。各区县卫生局、办医主体和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平面媒体、相关重要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及社区网站等的监测和舆情研判,掌握舆论动态与趋势,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新闻,加强风险沟通,把握舆论应对的主动权。
(六)推进新闻宣传全行业联动。设立“上海卫生新闻讲坛”,提升全行业新闻宣传理念与新闻传播水平;总结完善卫生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推进卫生新闻发布工作,维护医疗卫生单位良好形象;汇编《上海卫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手册》,举办“上海卫生系统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加强对新闻发言人、宣传干部的培训和实战演练;与复旦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开展“卫生新闻宣传实务研讨会”,推进医疗卫生单位建立新闻报道评估反馈机制,努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七)加强《健康报》驻地记者站建设。加强健康报上海记者站记者梯队建设,完善驻地记者、特约记者和通讯员网络,在《健康报》上推出一系列医改报道、深度报道、人物报道和专题报道,进一步增强上海卫生工作在全国卫生系统的影响力;加强健康报网“上海地方频道”的采编工作。
二、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力度,努力提升卫生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一)延伸世博文明效应。召开全市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大会,总结迎世博600天、世博召开184天的医疗卫生行业文明服务经验,推出一批践行“三化二十条”先进单位,表彰2009-2010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组织者,把迎、办世博会期间行之有效的服务品牌和举措转化为后世博时期医疗卫生服务的常态、长效制度,促进文明行业创建。联合新闻媒体总结、推出一批精神文明创新举措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