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技术、人才和装备实力有所提升,施工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前列,钢结构、软弱地基处理、深基础施工、建筑玻璃幕墙和结构安装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筑企业技术装备实力逐步增强,机械化施工能力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产业发展迅速。行业从业人员中,获得职业资格、注册执业资格的数量和比例逐年增长,截止2009年底,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2.2万人,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
(四)结构调整步伐加大
“十一五”以来,我市建筑业企业积极调整结构,转换经营
机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质结构日趋合理。2056家建筑企业中总承包企业695家、专业承包企业1113家、劳务分包企业248家,分别占施工企业总数的33.8%、54.1%、12.1%,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信誉良好的建筑业产业大军,逐步从单一的土建施工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拓展,并参与了包括杭州市地铁、钱江新城、西湖文化广场、杭州铁路东站交通枢纽工程等重大工程在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城市标志性工程的建设。
(五)“走出去”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政策上积极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我市建筑业企业外市施工范围由原来的以上海市为主的少数省(市)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产值超10亿元的区域有16个,地域布局逐步优化。出市施工总产值由2005年的162.4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2.89亿元;出市施工产值占全市建筑业产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15.7 %,上升到2009年的27.6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境外承包工程也取得长足进步,有13家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境外市场。2009年境外施工产值达48.58亿元,同比增长82.6%。
(六)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发布实施了数十件政府规章和文件,为依法监管提供了有力依据。
进一步加强招投标管理,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杭州市招标投标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41名专家参加的建设工程资深专家库,开展了预先承包商名录的确定工作,制定了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和信用等级排行标准。
不断完善计价规则和管理办法,完善工程定额标准建设,完善价格信息发布机制,首创材料价格信息网络发布机制。
进一步发展建筑劳务市场,企业务工人员网上备案系统正式运行。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举办劳务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继续推动杭州市建设工地民工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建设和管理。
(七)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杭州市建委于2005年在全国建设系统率先建立了“建设信用网”,使杭州建设市场管理体系获得重大突破,以后又陆续修订了《杭州市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和《杭州市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分标准》,顺利完成萧山、余杭区的建设信用网与杭州建设信用网对接工作,进一步充实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开展了“网库分离、五库合一”课题调研,为建设全市统一信用管理平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八)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建筑业强市推进杭州市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五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建筑业“走出去”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绝大部分区、县(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形成了引导、支撑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良好氛围,有力推进了我市建筑业发展。
(九)为企业服务意识不断提高
坚持开展向建筑业企业“送温暖”活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通过召开建筑业企业代表座谈会,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等形式,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市建委及各区、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座谈,交流“走出去”经验,组织召开推介会、带领企业外出考察学习,帮助与当地部门、企业开展良性竞争和合作,为我市建筑业占领更多市场创造条件。
(十)援建地震灾区任务圆满完成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建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参与援建灾区任务,我市4家特级企业、18家一级企业共22家援建企业,完成援建四川广元灾区过渡安置房共10210套,总建筑面积226130.01平方米,占全省总任务的23.7%。参加援建人员共计1518人。动用各种作业机具363台具,动用5吨以上运输车672辆次,拖拉机、三轮车等小型运输车辆3700多辆次,组织动员当地群众和各受援单位人员15300余人次。
我市援建灾区安置房建设任务最多,在所有援建单位中不仅第一个开工建设,也是第一个验收移交。第一期移交的安置房不仅得到建设部、省建设厅和广元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并作为样板在全省援建过渡安置房验收移交工作中加以推广。
圆满完成了过度安置房建设任务后,我市援建企业再接再厉,又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在灾后重建项目的建设中,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并获得“钱江杯”3项。
(十一)城市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十一五”时期(不含2010年数据),本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3.71 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11.61亿元,房地产投资2692.1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58% 。累计建成各类房屋(竣工)4502.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502.72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3.55%和73.29%。住宅建设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改善了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城镇居民(杭州市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09年达到 30.85 平方米,向35平方米的全面小康标准迈进。建筑业为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强省会城市整体功能奠定了基础。
城市道路建设及综合整治也取得新业绩。城市快速路网、主次干道及支小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纵十横”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二绕三纵五横”快速路网建设稳步推进。市区河道综保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完成47条河道综保工程,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试通水。铁路“三线一枢纽”工程全面启动,地铁一二期36个站点全部开工,20个站点完成主体施工。萧山机场公路改造、钱江通道及南接线(钱江大道)、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线(之江大桥)、庆春路过江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中山路综保工程顺利开街。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新突破。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