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主要问题:一是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白下区三个片区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尽合理。东部片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偏少。全区校际差距明显,骨干教师集中度过高。2009年底全区39所幼儿园中有13 名“小中高”教师,而第一幼儿园就有4人。校际教育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教育经费使用不规范。2009年,教育经费依法做到了“三增长一提高”,但是,区财政局从教育附加中安排了685万元用于发放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区财政局统筹了学校接受社会捐资总额的70%,其中有3219万元用于发放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
建议白下区政府:
1.加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要继续悉心培养名师、名校长,精心构建具有白下特色的教师文化,促进广大教师和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要借助东部新区发展的机遇,科学规划、配套建设较高档次的教育机构,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学校布局。要研究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配置计划,并将其纳入区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加以实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2.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经费管理。要按照《江苏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03]130号)规定,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主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已经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部分,以及用捐资助学款发放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的,应当在2010年教育经费拨款中予以补足。
督导考核结果:优秀。
附件5:
关于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
2009年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意见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的通知》要求,省督导考核组依据《江苏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标准(试行)》,于6月23日~25日,对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2009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省级督导考核。期间,督导考核组听取了区政府教育工作汇报,观看了教育专题片,查阅了相关资料,访谈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召开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校长、教师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夫子庙小学、小白鹭幼儿园及双桥新村社区等8家教育机构和单位。现将督导考核意见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认真履行职责,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制定规划,确立目标。秦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教育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教育名区,创教育品牌”的目标,即建立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特色化、终身教育社会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把秦淮建设成“人文底蕴深厚、名师名校辈出、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一流、全面优质均衡”的教育名区。
加大投入,完善管理。一是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做到了“三增长一提高”。 2009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为21400万元,比上年的16956万元增长26.21%;财政经常性收入为93983万元,比上年81769万元增长14.94%,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1.27个百分点。二是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预算内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8282元,比上年6137元增加2145元;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为11966元,比上年7961元增加4005元。三是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均达到了省定基准定额标准,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2009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1.08%,比2008年25.07%高6.01个百分点。2009年秦淮区共收到市财政分配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2890万元,当年全部拨付教育使用,主要用于学校基建和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管理机制。做到了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消除。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校舍建设与管理综合评比一等奖。
2.注重统筹兼顾,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布局调整与学校改造同步。区政府紧紧抓住老城改造的契机,对现有学校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加快老校改造。通过扩建、合并改造、异地重建等举措使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二类标准,既优化了教育布局结构,又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
均衡发展与特色彰显并重。统筹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区20所幼儿园中,省示范园1所、省优质园14所,省优质园的比例达7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108.9%,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18所公办小学均达到《江苏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其中省实验小学6所、市实验小学6所、市示范小学6所,实验小学达66.7%。4所初中均为省级示范初中。民办秦淮外国语学校达市级示范学校标准。南京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达到省优标准,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与市场对接、与名企联手,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96%,就业岗位覆盖香港、美国、加拿大、阿联酋等26个国家和地区。社区教育纳入全区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工作目标,建立了以社区大学为龙头、街道培训中心为主干、学习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2007年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9年成为南京市唯一的所有街道均为“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区。
秦淮区还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教育部门和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联合设立了诚爱基地,秦淮少年宫建成为南京市区县中唯一一所三星级少年宫,为全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校外教育资源。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是江苏省最早的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之一,也是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目前,全区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9%。
秦淮区十分注重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秦淮教育特色。把蕴藏着民族精髓、中华美德的秦淮文化,作为建树秦淮教育的珍贵资源,精心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夫子庙小学的“孔韵流芳”、小西湖小学的“普育”文化、凤游寺小学的“新凤凰台”文化、秦淮一中心小学的“淮水清溪”、考棚小学的“翔宇文化”和“秦淮少儿艺文苑”、武定新村小学的“民间传统体育”、小西湖幼儿园的“秦淮民间游戏”、文枢中学的“文枢精神”等,不仅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更是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有效载体。
课程改革与深化素质教育共举。秦淮区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设立区一中心小学等8所区级课改基地,并通过课改基地的集中展示活动,带动全区各类学校的新课改向纵深推进。2009年10月,夫子庙小学作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现场,在更高的平台上全面展示了学校的课改成果;凤游寺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现场会上介绍,赢得了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夫子庙小学的《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课题,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好苗苗”书画展、“小小孔子研究院”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2009年,全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88项、市级奖87项;其中在第二十一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省级奖18项、市级奖14项,秦淮区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江苏省青少年车辆模型竞赛中,获得6个单项团体奖、23人次个人奖;在“飞向北京”江苏省青少年航模竞赛中,获电动自由飞单项第一名、男子综合团体第一名、女子综合团体第二名。
3.坚持规范办学,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尊重规律,执行“五严”。秦淮区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下发后,秦淮区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并制定了《实施意见》,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建立了学校、教师、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估办法,初步形成了尊重规律、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在本次督查中,未发现违规行为。
依法治教,规范收费。秦淮区把教育收费工作作为加强廉政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来抓,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建立有家长代表参加的监督小组。区教育局与物价局、监察局、纠风办等单位配合,对学校规范收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区教育局和物价局联合,在全市率先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教育收费讲诚信”活动。自2006年被授予全省首批“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以来,连续三年巩固了这一成果,实现了义务教育收费零投诉。
助弱帮困,构建和谐。秦淮区重视困难家庭学生的帮扶工作,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多方筹集资金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发放助学券、开设“爱心班”“春蕾班”、区四套班子领导“一对一”帮扶、教育局机关党员对口帮扶、学校帮扶等形式,确保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08年、2009年减免和帮扶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00多人次,各类减免和帮扶累计28万元。切实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同城待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实施“零拒绝”。目前,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486人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并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小学、初中给予专项补贴。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制订制度,安排经费,装备设施,配备保安,定期检查,排除隐患。
4.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教育持续发展。
尊师重教办实事。秦淮区认真贯彻教育部及省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和办法,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师工资发放机制和收入增长机制,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积极解决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补贴。对因病致贫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进行帮扶。2008年以来,全区慰问、帮扶退离休和生活困难教师共377人,资助金额达24.42万元。
培养提高建机制。秦淮区政府制定并落实《“十一五”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努力造就一支既有人格魅力又有学识魅力的优秀教师群体。教师全员培训率达100%。财政预算内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08年、2009年共拨付经费144.84万元,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和各项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全区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96%、88.5%、73.7%、12%。加大名特优教师培养力度。近三年来,新增特级教师3人,有“斯霞奖”获得者5人、“陶行知奖”获得者4人;全区共有25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51人次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全区现有省特级教师5人、名校长4人、名教师6人,市学科带头人27人、市优秀青年教师82人。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2009年,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尽管已达到省定标准,但相对城区学校的实际需求仍偏低。二是违反省有关文件规定用教育税费发放教师绩效工资。三是边远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速度不快。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中小学教师结构优化任务较重。
建议秦淮区政府:
1.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紧紧抓住区内机场搬迁和新区建设这一机遇,科学规划全区教育,并认真组织实施,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加快优质均衡教育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名特优教师数量和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进一步强化公办幼儿园建设,努力提高由政府全额出资举办幼儿园的数量和公办幼儿园的比例。要进一步改善边缘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促进秦淮教育真正成为优质均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