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汕府〔2011〕3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业经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根据《中共汕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政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和市场主体行为导向,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本市各级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各区县政府、各部门应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汕头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2009〕173号)和《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汕府办〔2010〕135号)的通知要求,抓紧做好有关规划的衔接,使全市各类规划与《纲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市政府所确定的“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批后发布;一般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局会同规划编制部门印发。各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报送市发改局备案。
  各区县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制定有关专项规划、地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有计划地落实《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促进全市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5日汕头市第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第二节 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推进新型城市化
  第一节 加快市域主体功能区建设
  第二节 构建“一核两轴四组团”大城市格局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第四节 有序推进“三旧”改造
  第五节 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第六节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功能
  第四章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第二节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
  第三节 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
  第四节 实施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
  第五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六节 推动园区集聚协调发展
  第七节 努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八节 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
  第五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第二节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第三节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节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第五节 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
  第六节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第七节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第八节 打造人才高地
  第九节 提高人口和体育工作水平
  第十节 保障公共安全
  第六章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第一节 扎实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第二节 完善循环经济促进体系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
  第七章 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 主动参与区域合作
  第二节 实施引进战略投资者战略
  第三节 创新潮资引进新模式
  第四节 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
  第五节 扩大内需开拓内销市场
  第八章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节 推动全域特区改革试点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第三节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五节 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第九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增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增强规划实施的要素保障
  第三节 增强规划实施的项目保障
  第四节 增强规划实施的法制保障
  第五节 增强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第六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机制保障
  附表(略)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进程,实现“十年大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根据《中共汕头市委关于制定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汕头经济社会实现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的时期。汕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汕头进入新世纪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10年达到1203.25亿元(预计值,下同),年均增长11.9%,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0%预期发展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达23274元,年均增长10.9%,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从2005年的4.5%提高至2010年的6.04%,表明经济发展已逐步进入效益与速度共同提升阶段。“东华特绿”成为我市首个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启动“澄海玩具”集体商标申请注册,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南澳县成为全国唯一县级建制的海岛4A级旅游区。
  图1 地区生产总值较快增长(略)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汕头进入新世纪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2010年达到1203.25亿元(预计值,下同),年均增长11.9%,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0%预期发展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达23274元,年均增长10.9%,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从2005年的4.5%提高至2010年的6.04%,表明经济发展已逐步进入效益与速度共同提升阶段。“东华特绿”成为我市首个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启动“澄海玩具”集体商标申请注册,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南澳县成为全国唯一县级建制的海岛4A级旅游区。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我市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加速发展期,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显著,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7.0:51.4:41.6调整为2010年的5.3:56.4:38.3。工业经济规模与效益加速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29.19亿元,年均增长14.8%,全市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态势明显,8大支柱产业16个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产值1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5%。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科技指标居全省各地级市前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59%。全市拥有上市公司16家,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直接融资超过100亿元,“汕头板块”初具规模。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1.11亿元,年均增长10.9%。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509.5万吨,汕头机场旅客吞吐量172.8万人次,年均分别增长15.1%和14.4%;玩具产业链不断向动漫创意产业链延伸,国家玩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汕头,澄海区动漫产业实现产值超20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教育、医疗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建设进入全国50强;生态滨海旅游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8.5亿元,年均增长12.5%;玩博会、食博会、文博会等专业博览会已成为汕头会展业的特色品牌。现代效益农业和海洋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五大优势农业区加快建设,以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水产为支柱产业的现代效益农业框架初步形成。全市58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和20个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特色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39家,联结带动农民增收。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效益渔业建设不断推进,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国家级海门中心渔港,达濠国家一级渔港、云澳中心渔港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2%。成功举办首届潮商大会、首届粤东侨博会暨经贸洽谈会、粤台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成功举办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十四次联席会议暨2009年汕头招商引资经贸活动,组团参加第二届粤东侨博会、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第三次党政联席会。对台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和旅游包船直航,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
  --城市发展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全市建制镇以上的城镇有3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69%。市区建成区面积172.5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了9.5平方公里。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3805公里,实现市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到镇通等级公路、镇到建制村公路路面基本硬化的目标。着力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加大公交投入,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4.8标台。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整治集贸市场周边环境、创建样板路、拆除违法违章搭建物有新成效,海滨路亲水长廊开放使用。建设城市景观照明工程,城市灯饰夜景格局初步形成。开通“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加大城市管理执法督查,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摩托车治理和出租车市场整治初见成效。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山东路、天山北路、机场路、金砂路等一批市政主干道路和出入口道路改造或续建工程建成通车,海滨路、金凤路桥、泰山路、汕樟路等改造或续建工程加快推进。启用汽车客运中心站,撤销一批临时客运站配客点,运输市场秩序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99亿元,年均增长18.4%。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珠池港区5个万吨级泊位、金鸿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东段大修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南澳大桥加快建设。厦深铁路汕头段、汕头至揭阳高速公路汕头段动工建设,汕头至揭西、揭阳至惠来、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汕头段前期工作强力推进。广澳港区5万吨级航道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重点水利、能源项目有新进展。华能海门电厂一期1、2号机组项目、南澳华能、华润风电场二期工程建设投产。完成市属牛田洋海堤、潮阳棉北海堤及南澳县城城防工程达标加固、秋风岭水库、大龙溪一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动工加固一批中小型病险水库,解决农村饮水安全49.75万人。全力推进环保硬件设施建设。龙珠水质净化厂一期扩容技改和二期一阶段工程、澄海区清源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潮阳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南澳县后江污水处理工程投入运行,北轴、潮南峡山、潮南两英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南区污水处理厂濠江分厂动工建设。泰山路截污干管工程完工,汕樟北路、海滨路等一批截污干管工程积极推进,粤东(汕头)环境监控与应急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完工。
  --民生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按照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快推进民生民安体系建设,营造安居乐业、诚信守法、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2010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8元,年均分别增长7.4%和7.2%。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稳定。2006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5%以内;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32%和57%,6万多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范围,居民医保年度个人待遇增至1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镇村,参合率达到99.02%。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小学适龄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00%。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文体事业全面繁荣。市文化艺术学校、市文化馆、市博物馆新馆、汕头戏曲学校、潮剧艺术博物馆、国家乒乓球队汕头训练基地等一批文化硬件设施建成开放或加快建设;创作潮剧《东吴郡主》、潮剧《石榴花》、潮州大锣鼓《六国封相》、小型音乐剧《东方娃娃》等一批文艺精品,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潮剧节;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别达到9个、11个和22个,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5人和15人,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正式启动“南澳I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游泳之乡”,获广东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5个单位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我市运动员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2枚、省运会金牌39枚。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工作积极推进,持续开展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妥善处置三聚氰胺婴幼儿问题奶粉等突发性事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末总人口524.11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54‰和4.77‰,均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内。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殡葬管理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我市被列为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潮阳区贵屿镇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工作、生态创建工作,宜居城乡创建工作,汕头海岸湿地国际示范区、国家“碳汇林”和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有序推进。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131.20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2%、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18%以上,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3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重大行政决策实行法律审查制度,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
  图2 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略)
  推行“民声热线”、网络问政等新举措,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完成第三轮行政审批改革,削减审批事项161项,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改革,46个单位461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省、市、区(县)和部分街道(镇)四级联网,审批事项提速基本实现“三四三”目标。建立市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56个1034项业务,办结率99.5%以上。社会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建立起市、区两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社会各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大通关”环境建设有效推进。
  我市“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是在低水平、低效益的基础上取得的,与先进地区相比,无论在经济总量、产业发展,还是在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法制建设等方面,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经济特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10年预计

五年年均增长(%)

“十一五”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10%

1203.25

11.9

完成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比2000年翻一番

23274

10.9

完成

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

提高到5%

6.04

-

完成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达到45%

38.3

-

未完成

城镇化率(%)

≧70

69

-

基本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增长6%

15179

7.4

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增长4%

6518

7.2

完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

≦7.3

4.77

-

完成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6岁左右

75

-

基本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2.75

-

完成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

≧60

32

 

未完成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85

57

-

未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50

99.02

-

完成

R&D经费占GDP比重(%)

2

0.44

-

未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0

85

-

完成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年均下降3.2%

以上

下降3.2%

年均下降3.2%

完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COD减排8000吨、SO2年新增控制在4500吨以内

COD减排2500吨、SO2新增量3000吨

-

完成

森林覆盖率(%)

30

30

-

完成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

40.38

-

完成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