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三旧”改造。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坚持规划先行,紧密结合城市改造、城市更新,统筹考虑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环境美化优化等各方面,强化“三旧”改造指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成片开发的开发模式,引进战略性投资者,加快“三旧”改造步伐。优化重点功能区用地布局,实现土地功能置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鼓励“三旧”项目改造发展商务贸易、金融信息、旅游观光、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产业。加强对区(县)、街道(镇)、村居“三旧”改造工作的指导,抓好村庄布点和布局调整,突出地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形成整齐、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建设富有潮汕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坚持历史文脉保护与环境改善相结合,传承旧城文化,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疏理编制文保单位、近现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名录,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确定的保护框架,逐步恢复和修缮近现代优秀建筑、特色宗祠建筑、历代名人故居、民居建筑(群)、著名历史人物墓等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地区传统特色和生活氛围的延续,努力保持社会网络的完整性。
专栏9 中心城区各区“三旧”改造发展方向
|
序号
| 区域
| “三旧”改造发展方向
|
1
| 金平旧城区
| 大力发展成为品牌零售商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和潮汕文化特色先锋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旧厂房改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挖掘传统潮汕文化特色,做大休闲娱乐经济(酒吧、咖啡厅、KTV、歌剧、影剧、茶座、宵夜等),强化“夜汕头”特色,以商业服务环境品质的提升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
2
| 龙湖旧城区
| 应限制居住功能的扩张,培育、扶持商务办公、会展、酒店商业和商贸休闲,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依托中部珠港新城和东海岸新城建设契机,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的发展,凸显集居住、商贸、饮食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文化特色。
|
3
| 濠江旧城区
| 以旧村庄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把握南部濠江海滨新城建设契机,发展与临港工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依托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滨海风景,发展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
|
第五节 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亿吨深水大港建设。创新港口建设机制,着力引进国内外港口航运龙头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伙伴,全面参与广澳深水港的开发建设,大手笔、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化泊位,有效解决泊位结构性矛盾,建设大型深水港区。集中力量转变老港区功能,加快新港区建设,整合小港口,明确汕头港口功能定位,广澳港区建设以集装箱、散货为主的货运港区,海门港区建设以油、气、煤为主的能源港区。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做好与港口连接的铁路、高速公路、疏港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协同建设,进一步畅通港口与周边城市和经济腹地的连接通道,大力开辟和发展国内外航运线路,吸引粤东北、赣东南、闽西南乃至湘南等地货源。到2015年,全港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80万标箱,向亿吨深水大港迈进。
专栏10 港口建设工程
|
序号
| 工程类别
| 建设内容
|
1
| 码头工程
| 重点建设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10万吨级集装箱两个,2万吨级、5万吨级石化码头和10万吨级散货码头各一个;海门港区3000吨级、5000吨级、2万吨级、5万吨级石化泊位各1个。
|
2
| 港口公共基础工程
| 重点建设汕头港广澳港区东外防波堤、广澳港区航道二期10万吨级航道工程和西防波堤项目,建设澄海莱芜防波堤项目。
|
3
| 煤炭中转基地工程
| 重点建设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1个7万吨级、1个5万吨级煤码头,航道从7万吨级升级为15万吨级。
|
4
| 疏港通道工程
| 配套建设疏港铁路、疏港快速干道,连接深汕、汕普高速公路和河浦大道、广达大道、安海路,形成便捷的疏港快速交通网络。
|
--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推进快速路网、主次干道、支小路、慢行交通系统、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路网体系,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着力提升通达性和通畅性,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系统。构建中心城区环城快速通道和东西向、南北向快速通道,理顺过境交通和市内交通的关系,缓解中心城区内部路网的压力,加快构建市域半小时交通圈。推进以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铁路网、快速通道网、县镇路网为主体的“五网”建设,在中心城区、3区1县与外围汕潮揭都市区之间,形成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快速路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完善高速公路网,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以汕头为主枢纽的粤东高速公路网。形成以汕头为中心呈扇形分层次向外辐射,构筑“二纵三环九射”的干线公路网络。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配套建成汕头港疏港铁路,把汕头建成国家东南沿海和东南亚铁路通道的重要节点、海西经济区铁路出海口和粤东铁路中心。拓展区(县)、乡(镇)、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启动汕头市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连接汕潮揭都市区城际轨道交通网。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依托深水大港、铁路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衔接配套的综合交通枢纽及国家级公路运输中心。
专栏11 区域交通主枢纽建设工程
|
序号
| 工程类别
| 建设内容
|
1
| 高速公路
| 重点建设汕揭梅高速公路汕头段、汕湛高速公路汕头至揭西段、揭东至惠来高速公路、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西环高速公路。
|
2
| 干线公路
| 重点建设国道324潮阳、潮南改道、路面大修工程、国道206汕头路段(大学路)路面改造工程、省道和惠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省道司神线和池樟线改造工程、S337广葵线、S233线汕头段(葫芦市至新乡)等,规划建设潮南峡晖大道、金环西路、陈沙公路与濠江安海路对接工程。
|
3
| 铁路
| 重点建设阜鹰汕铁路汕头段、汕头港疏港铁路、厦深铁路联络线及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启动研究国家沿海货运专线规划。
|
4
| 城际快线
| 开工建设汕揭、汕普高速连接线,启动二环快速环线规划建设。
|
5
| 轨道交通
| 启动107公里城市轨道汕头段建设,逐步建设连接汕潮揭都市区城际轨道交通网。
|
6
| 通村公路
| 重点建设新农村公路,实现行政村到自然村公路通车。
|
7
| 路桥、通道
| 建设南澳大桥、陈沙公路两端延长线、汕头湾(苏埃)通道工程、海门湾桥闸交通(重建)、明珠大桥,疏港通道工程等,启动建设牛田洋跨海大桥。
|
8
| 航空
| 建设潮汕机场城市候机楼、保留外砂机场民用功能,发展通用航空业。
|
--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做好航运、陆运、空运和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加快建设厦深铁路潮阳站及道路配套、疏港快速干道、疏港铁路,连接深汕、汕湛高速公路和厦深、广梅汕铁路,形成功能配套、设施先进、运作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国家运输枢纽站场。配套建设潮汕机场城市候机楼和连接潮汕机场快速干道,扩展空运能力。整合港口资源,预留充分的岸线和后方陆域,加快广澳、海门等港区货物集疏运设施与陆域路网的衔接,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港口货物运输组织中心。大力扶持港口企业发展壮大,加强站场枢纽、仓储、货物装卸、运输装备等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物流支持系统,满足港口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航运企业,发展国际远洋航线,开通以东南亚主要港口为主,直达五大洲各大港口航运网络,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物资通过港口集散。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以现代化深水大港为依托,以国家级公路运输中心为支撑,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智能型的区域交通航运中心。
第六节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功能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粤东能源基地,重点加快华能海门电厂3、4、5、6号机组及海门电厂接入系统工程、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建设、华润潮南雷岭风电项目;积极推进丰盛“上大压小”燃煤发电项目、热电联产燃煤电厂、华能绿色煤电和华能热(冷)电联产项目、华能南澳岛风电项目和国电电力南澳海上风电项目等一批电力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配合省建设粤东油气干线。力争到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800万千瓦、年接卸煤炭达2200万吨、年接收LNG达300万吨,建成粤东沿海能源基地。加快推进500千伏线路工程,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加快城市电网管网入地规划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东海岸新城韩江下游外砂、新津河口治理及雷岭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汕头大围六个应急堤段达标加固工程、下埔桥闸改建达标加固工程、澄海莲阳桥闸重建工程、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南澳引韩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水利、水源工程建设;抓紧完成龙湖上蓬围、澄海一八围、苏溪围、苏北围、濠江东西岸海堤、潮阳城防、潮阳练江堤防、金光围、潮南城防工程等防减灾工程扫尾工作;加快推进汕头港南岸堤围、澄海隆都围江堤、潮南练江堤防、潮阳三屿围海堤达标加固、潮南红场水库除险加固、澄海区南溪桥闸、潮阳海门湾桥闸、潮阳练江水闸以及一批中型病险水闸重建、加固;抓紧推进金平鮀浦灌区、龙湖上蓬灌区、澄海一八灌区、潮阳榕江灌区、潮南秋风灌区、大龙溪灌区等灌区改造配套和江河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涝整治等工程前期工作。全面提升城乡防御‘风、暴、潮’灾害综合能力,改善水资源环境。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填埋、垃圾发电、环保发电和澄海、潮阳、潮南、南澳区(县)治所在地的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项目建设,加强江河沟涌和空气污染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管好、用好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和项目研究。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信息港建设,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智慧汕头”。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信息资源库、数字档案馆、3G通信网络、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高清互动数字电视等工程,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三网融合”。2011年建成覆盖市、区、镇各级政府标准统一、功能完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可扩展的电子政务平台。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以汕头为中心,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区域信息网络体系。
第四章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为主要着力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蓝色海洋产业为新亮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汕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市场新需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充分发挥大港口优势和战略性产业的拉动作用,加快沿海产业新城规划建设,促进临港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培育,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有汕头特色、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成为汕头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专栏12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
序号
| 分类
| 产业类别
| 重点发展方向
|
1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新材料
| 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锆系列制品、特种玻璃、化学试剂、合成云母、印刷包装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重点支持“汕头•中国锆城”、 金刚特种玻璃、合成云母产业基地、化学试剂替代工程、南方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中国木业城的建设。
|
2
| 新能源
| 重点支持南山湾LED产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为突破口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开发。重点推进华能南澳东岛风电、华润潮南风电、南澳海上风电场等风电项目和南澳县、潮南区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开发,建成东南沿海重要风能基地。
|
3
| 新一代
信息技术
| 积极推动航天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重点支持汕头航天技术产业园建设,形成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基地和航天技术转化基地为中心,辐射东南沿海的航天技术产业集群。提升高端电子信息发展水平,以汕头软件园和龙湖万吉工业区、潮南产业转移园为基地,突破高端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及配件、大力推进物联网应用服务和软件设计开发服务,支持汕头电子电路产业园、汕头软件园、粤东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
|
4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生物医药
| 以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微藻产品为突破口,致力高技术生物新型药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规划建设医药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家血液制品产业基地、微藻产业基地和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研发基地。
|
5
| 节能环保
| 壮大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和洁净技术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废旧电子电器、粉煤灰等废旧资源的综合利用产品,水污染治理设备、净水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环保产品,胶粘剂、环保涂料、淀粉降解片材等洁净技术产品,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
6
| 海洋生物
| 大力发展海洋药物及活性物质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和保健品、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等行业,支持澄海海洋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项目,潮南、潮阳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和海洋生物技术中心。
|
第二节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
以“泛港经济拓展、都市服务提升、滨海文旅培育”为核心,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公共服务业规模化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化,打造区域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保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务会展中心和教育医疗文化中心,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0%。
--泛港经济拓展。充分利用海运、陆运、空运枢纽的优势,推进泛港经济拓展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汕头保税区作为粤东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以汕头保税区为切入点,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以展贸市场、现代会展、信息服务为主体,通过区港联动增强保税区辐射功能,带动泛港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的控制力,有效提升作为区域服务中心的地位,加快构建东南商贸物流中心。
--都市服务提升。以现代金融、总部经济、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等都市型服务为重点,加快建设东南信息中心、粤东金融中心、粤东总部基地、粤东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粤东教育人才中心、粤东医疗服务中心,推进都市服务提升工程建设,推动都市型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巩固提升服务中心地位。
--滨海文旅培育。以“滨海之旅、文化汕头”为主题,积极推进滨海文旅培育工程,深度挖掘生态、海洋、潮汕文化和现代文化、山水、人文等旅游资源,开发新旅游景点,紧密结合商务、教育、体育运动、医疗保健、休闲养老,提升旅游层次,将我市打造成为旅游景观优美、休闲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潮汕文化中心、东南沿海旅游名城、滨海旅游之都和东南沿海宜居名城,使之成为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有效提升城市投资环境、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
专栏13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
序号
| 分类
| 产业类别
| 重点发展方向
|
1
| 泛
港
经
济
拓
展
| 现代物流
| 重点发展空港、广澳港等物流园和西郊公路物流园、北郊铁路物流园、粤东空港物流园、粤台物流园、澄海物流城、海门物流园、潮南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构建水产品、玩具、药品、塑料化工、内衣、煤炭、主导产业产品和新大华海门港区石化等专业物流园区及粤台商品交易物流中心等特色物流交易中心,构筑区域现代物流基地。
|
2
| 展贸市场
| 促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的融合发展,巩固提升现有展贸市场,推进潮阳、潮南特色商品交易中心和潮南峡山现代物流商贸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汕头玩具展贸中心、汕头家居服装展贸中心、粤东塑料市场、粤东化工市场、粤东文具市场、粤东包装材料市场、粤东五金市场等。
|
3
| 现代会展
| 继续完善林百欣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澄海展览中心的规模和档次,加快建设新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建设金凤半岛会展中心,逐步发展高端会展业;依托优势产业,以中国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为基础,举办特色产业会展;办好北回归线发展论坛、南澳论坛、潮商发展论坛和侨商博览会,争取承办综合性特色展会,构筑东南沿海商贸会展名城。
|
4
| 信息服务
| 完善以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和配套网络为内容的信息传输服务,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大力发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服务,建设龙湖物联网技术,加快发展IDC数据中心、3G、数字娱乐、空间地理等信息内容服务,积极发展新兴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
5
| 都
市
服
务
提
升
| 现代金融
|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和信用担保市场;强化与大型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搭建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壮大保险市场;在珠港新城规划建设区域性金融商务区,吸引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资金清算结算中心、保险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
6
| 总部经济
| 结合珠港新城、濠江新城、东海岸新城和牛田洋生态新城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重点吸引海内外潮商企业,以及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等地区企业的企业总部、职能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联络处进驻;重点发展商业地产、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总部经济配套产业,打造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
|
7
| 商务服务
| 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策划、会计、广告、知识产权服务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和与本地企业紧密结合的企业管理服务、中介服务、小额贷款公司等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能够覆盖渠道结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储运方式、培训系统、广告促销、系统集成、成套制造、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专业分销企业。
|
8
| 都
市
服
务
提
升
| 检验检疫检测服务
| 推进国家玩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内衣服装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玩具、纺织服装国家重点试验室、粤东计量中心、粤东工业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和食品、服装、玩具、精细化工、文具、轻工机械、音像、海产品、电动汽车9个省站建设。
|
9
| 教育服务
| 稳步提升基础教育,努力扩大学位数量,为总部经济、大型企业后勤基地、打造宜居城市提供学位支撑。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推动全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粤东地区乃至全省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
10
| 医疗卫生服务
| 巩固发展粤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新建一批区域性大型医院,增强对其它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率先在粤东地区实现异地就医和异地结算;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学机构的交流,搭建汕头国际医学学术交流平台。
|
11
| 滨
海
文
旅
培
育
| 文化创意
| 重点发展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科技、时尚设计、咨询策划、艺术创作和民间传统艺术等行业,以实施“三旧”改造为契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老建筑、旧厂房的保护和改造,建设现代艺术创意平台,规划建设澄海动漫玩具、龙湖、龙虎滩国际科技园、牛田洋国际创意社区等文化创意园区。
|
12
| 旅游业
| 加强对礐石风景区、南澳 4A旅游区、龙虎滩海滨度假中心、濠江国际度假湾、汕头湾生态公园、牛田洋生态观光旅游区、潮阳莲花峰风景区、大南山森林公园旅游区建设;打造汕头湾-牛田洋综合休闲旅游区、环礐石山风景名胜区和环莲花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加快构建东南沿海旅游名城。
|
13
| 生活服务
|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动高端零售业态的迅速发展;鼓励餐饮名企,采用连锁经营模式;积极引进高档次、高水平的星级酒店进驻;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连锁娱乐集团入驻,加快汕头美食城、珠宝商城、正大集团大型现代家庭娱乐及购物中心和蓝水星•红星凯美龙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在西堤休闲商旅区、小公园商业步行街、乌桥岛旧城改造等区域合理规划布局风情酒吧街、文化娱乐街、大型歌舞演艺广场、综合型休闲娱乐城等特色集聚区。
|
第三节 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