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把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分为重点发展和转型发展两大类,实施分类指导,选择不同路径,促进转型升级、错位发展。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工艺玩具礼品、纺织服装、医药制造、印刷包装和化工塑料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制造和文化制品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食品制造业向技术化、品牌化、连锁化转型,音像文具业向文化制品转型。

专栏14  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序号

分类

产业类别

发展方向

1

轻工装备制造

做大做强输配电设备、电子元器件、塑料包装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食品机械、高档诊断医疗设备、光通信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数控精密成套设备、精密压力成型设备、智能化输变电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汽车零配件等先进精密制造业,大力引进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业、高档游艇、豪华客轮以及船舶配套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数字化超声仪器生产基地建设和智能电源及自动化电气设备研发生产项目建设。

2

工艺玩具

智能玩具、多功能玩具、个性化玩具、动漫玩具、礼品、动画制作设计、玩具产品影视制作。重点推进车模动漫系列产品、品牌车模生产基地、电子电动塑料玩具生产基地和玩具研发检测中心建设。

3

纺织服装

以针织内衣、毛衫、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和家居服装为重点,以高质量、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加强纺织服装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形成纺织服装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和完善服装产业链条和配套,实现从简单加工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升级;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资源优势集聚和资源效率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

4

医药制造

发展保健品、中医药、医疗器械产业、现代中药产品、新型生物原料药、新型疫苗与基因药物、抗菌消炎药、外用药、理疗器械。

5

印刷包装

鼓励发展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以数字喷墨印刷技术为突破口,运用高新技术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印刷包装装潢质量;围绕绿色、安全、创意印刷,发展相应的技术装备器材。抓住机遇,拓展产能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

6

化工塑料

融入广东省石化产业链,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保型的高档涂料、纺织助剂、印染助剂、日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汽车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塑料制品重点发展木塑材料、包装薄膜、塑料片、塑料玩具、塑料编织制品、塑料周转箱、包装容器、塑料管道、塑料建材等主打产品。

7

电子信息

以电子元器件和通信设备行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多层印刷线路板、晶体管、液晶显示模块、通讯设备配件、光电通讯电缆等电子元器和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光通信设备、固定及移动电话、视讯设备、通信电等通信设备产品。

8

食品制造

发展海洋水产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和海洋功能食品、特色食品,培育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新产品,推动冷冻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

9

文化制品

音像制品重点发展DVD、CD-R(W)、DVD-R(W)等光盘及其配套产品,积极发展可录DVD、蓝光技术等光盘技术和数码视听产品。文具产业要在文具制造基地的基础上,发展文具创意产品。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的综合优势,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做强做大澄海“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潮阳谷饶“中国针织内衣名镇”、潮阳和平“粤东音像城”,潮南“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中国针织名镇”等区域性品牌,推进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结合,引导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注册集体商标,加快产业集群从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向品牌经营过渡,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澄海玩具创建区域国际品牌,积极引导潮南陈店文胸、潮阳谷饶针织内衣、龙湖蔡社糖果等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加强宣传推介,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积极构建针织内衣、工艺毛衫、光盘产业、机械装备、玩具礼品、洗涤化妆品、临港工业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15 七大特色产业基地(略)

第四节 实施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


  编制实施海洋综合开发规划,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市建设,主动参与粤闽海洋经济合作,打造粤东海洋经济区,形成以汕头陆域为龙头,粤东各市陆域为腹地,面向港台和东南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海洋经济区,努力成为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提升全省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升发展传统海洋产业。依托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滨海休闲、海洋文化节庆等高端海洋旅游业;大力发展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远洋捕捞等现代海洋渔业,加强海门、云澳、达濠等国家级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推进海峡西岸汕台海洋产业园建设,提升渔业专业镇水平;促进海洋盐业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科技研发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海洋活性物质创新药和新一代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依托东海岸新城,大力发展港航综合商务等现代海洋服务业;积极推进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开发工作。做优做强临海工业。提升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强海洋精细化工开发利用;推进风电、海上发电、波浪能发电等临海能源工业发展。建设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
  --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实施重要海湾以及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强化海岸带生态修复和汕头湾海岸线保护,积极推动海岛开发与保护,建立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生态经济系统,实施海洋生态系统化管理,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海和谐。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海洋灾害评价体系,健全海洋安全通讯体系,推动“数字海洋”信息库建设,逐步完善海洋环境保障体系。

第五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五大优势农业区和产业带,着力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林业,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集群化生产经营。促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升级扩张,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优质高产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16  现代农业重点发展方向

序号

产业类别

重点发展方向

1

特色效益农业

重点做好澄海莲上、莲下、溪南和潮南井都设施蔬菜,潮阳金灶三棱橄榄、西胪乌酥杨梅、谷饶狮头油甘、潮南红场和雷岭、隆都特色水果等特色农产品骨干基地建设。

2

都市生态农业

重点做好濠江区河浦都市农业生态园、冷冻食品产业园、德兴绿色环保养猪场,澄海莲华镇花卉产业园区、潮阳、潮南和金平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龙湖五香溪特色水禽和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的狮头鹅保种场等项目建设。

3

两岸农业合作

重点建设好台湾(潮南)农民创业园面积5500亩的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花卉等设施农业和科研示范区以及五个产业拓展指引区和一个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做好汕头“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试验区”、“示范基地”、“示范园”的试点工作。

4

特色效益渔业

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鼓励发展远洋渔业、支持水产品加工出口,加强国家级海门中心渔港、南澳县云澳国家级中心渔港和濠江一级渔港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突出发展藻类、贝类以及大型深水网箱养殖,重点做好三屿围水产养殖示范区和江蓠养殖场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5

现代农业流通

建设以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为龙头的滨海现代农业流通项目和大洋、粮丰、侨丰、蓬盛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项目。加快规划建设牛田洋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第六节 推动园区集聚协调发展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围绕“东延、西连、南拓、北优”战略发展目标,实施“中部疏导、东部提升和西部整合”空间策略,加强对工业园(包括产业转移园)和重点专业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形成以沿海产业新城、中部都市型工业产业集聚区、东部加工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一城三区”为主体,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集群化的工业园区和专业街(镇)为支撑的工业空间格局。
  专栏17 汕头制造业空间布局图(略)
  --优化园区经济布局。加强园区布局与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推行工业投资项目进园区,形成以沿海产业新城为龙头,省市属工业园区为骨干,区属园区为支撑,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园区经济新格局。重点建设濠江电子电路工业区、南山湾科技园区、金平与龙湖民营科技工业园、澄海岭海工业园、濠江大三联工业园、潮阳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潮南产业转移园区、南澳生态示范区、汕头潮阳贵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场、汕头软件园。

专栏18  汕头市工业布局的空间体系

产业分区

重点园区

专业镇

一城

沿海产业新城

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汕头保税区、汕头金平工业园区、汕头龙湖工业园区、大三联-上头工业区、岭海工业区、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潮阳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南山湾科技园区

凤翔街道、澄华街道、峡山街道、莲下镇、东里镇、外砂镇、谷饶镇、铜盂镇、和平镇、贵屿镇、两英镇、陈店镇、司马浦镇、仙城镇

三区

中部都市型工业

产业集聚区

东部加工制造业

产业集聚区

西部加工制造业

产业集聚区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整合高新区园区资源,延伸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新区。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与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广东软件科学园粤东基地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广东基地粤东站的建设,成为粤东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
  推进保税区转型升级。通过区位调整,促进汕头保税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结合广澳港区开发建设,实施区港联动新机制,整合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港口功能,将保税区建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出口加工为动力,仓储物流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功能区。

专栏19  汕头高新区和保税区重点发展方向

序号

产业类别

重点发展方向

1

高新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光源、太阳能光伏、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2

保税区

出口加工、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工业的核心区


  --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按照“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的原则,打破区域分割,整合资源,构建“一心、一轴、六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即打造由中心城区及澄海区部分区域构成的都市型服务业发展中心区的“一心”,构筑以324国道轴线为城市型服务业发展带的“一轴”,培育南澳高端服务集聚区、环汕头湾都市服务集聚区、龙湖现代生产服务集聚区、汕西轻工产品专业市场集聚区、环莲花山休闲旅游集聚区、汕南现代海港物流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六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业态集聚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新格局。
  专栏20 汕头服务业空间布局图(略)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根据汕头市海洋资源分布、沿海经济发展特点、广东省和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划,将全市海洋空间布局划为“一湾、两岛、三带、五区”,即:优化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的“一湾”;提升南澳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和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的“两岛”;做强北部现代海洋渔业优化带、东海岸新城拓展带和南部沿海产业新城集聚带的“三带”;集聚潮南临港战略性产业集聚区、达濠仓储物流集聚区、关埠临港工业集聚区、后宅海岛综合服务集聚区、深澳滨海休闲渔业集聚区等海洋产业集聚区的“五区”。
  --优化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从地方资源比较优势出发,以五大优势农业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市场流通和海水养殖业,构建以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现代效益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七节 努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核心,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技术创新平台为主体,科技中介服务为桥梁,政府宏观协调和政策倾斜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强化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汕头制造”向“汕头创造”转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加大政府在“产学研”中的导向作用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促进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加大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健全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省级研究开发院、省级公共实验室、中间实验基地和全市联网精密仪器设备协作测试服务中心,力争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研发方面取得进展。推进一批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创建行业(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发展壮大我市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群体。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鼓励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点支持以“京粤博士后汕头科技开发基地”、“留学人员和博士后创业园”为纽带的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网络建设。
  --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健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协同机制。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设立、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充分利用和借助检验检疫技术优势,加快构建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产品检验检测国家中心、省站建设,保障产业升级的发展。鼓励建设产权交易市场、股权托管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交易平台,建设区域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促进区域内外科技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到2015年,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保持在省内地级市先进水平(发明专利增长率高于其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以上。
  --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建立自主创新标准化工程化平台,加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先进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参与国家和省标准化活动能力,积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组织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加强对贸易技术壁垒的研究,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第八节 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


  --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实施“引大扶小”发展策略,重点扶持发展方式集约、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鼓励龙头民营企业实施“增资扩产”和“增资扩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引进落实规模以上的大项目为扶持对象,加强对大项目在人才、资金、政策、环境及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施“产业百强计划”和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培育一批“标杆企业”、“骨干企业”和“上市企业”。到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
  --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方向,出台民营企业投资指导目录,编制民间投资项目计划,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参与社会民生事业建设,不断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对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