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加强民营经济支撑体系建设。改进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监管,加强规划指引,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内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到2015年,全市上市企业达到50家左右。

第五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努力使全市人民劳有所得、业有所就、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困有所帮、老有善养、住有家居,实现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幸福汕头。

第一节 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企业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城市中低收入者拥有财产性收入。重点解决好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使更多农民拥有薪金、股金、租金和保障金;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收入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幅。
  --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发展生产、就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城市低收入家庭参与生产建设的能力,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困难群众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

第二节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积极就业政策普惠化和实效化。妥善处理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积极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解决“用工难”问题,加强职业培训、择业观念和企业荣誉感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定单培训模式,加快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逐步形成企业用工储备长效机制。重点强化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失业职工、大学生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探索实行个性化援助,做到“出现一户、服务一户、扶持一户、解困一户”。“十二五”时期,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每年新增就业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
  --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水平。逐步建立统一城乡的就业政策,将城乡全体劳动者纳入统一系统管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继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优秀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等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善企业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创建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精英创业,引导本地劳动力草根创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训创业,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城乡就业新的亮点。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财政性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0%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确保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两相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15年,全市幼儿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全面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及各区特殊教育学校。创造公平的就学环境,确保常住人口子女有学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条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
  --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 ,以打造区域教育高地为目标,支持汕头大学开展自主办学和综合改革,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大学,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区域合作办学试点机制,推动汕头在海峡东西岸地区开展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的有效模式,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园区,成立高等教育工作促进委员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落户汕头办学,规划建设汕头理工大学。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行业、企业发展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产业基地的职业技术教育,优化普高与职教比例,支持汕头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为集文、理、工、技术、教师教育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基本构建起满足区域要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全市继续教育资源,规范发展各类非普通教育,鼓励发展远程教育和校外教育,以现代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为重点,加强在职教育、社区教育、劳务工教育,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继续教育体系。

专栏21  教育建设工程

序号

工程类别

建设内容

1

基础教育

重点做好汕头市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汕头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等工程建设。

2

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做好汕头市卫生学校、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等项目易地重建。做好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北山湾校区、汕头市第二技工学校等项目扩建。市高级技工学校升级改造国家级技工学校。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濠江区职教中心、金平区职教中心、澄海职教中心二期校区、潮阳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潮南区职教中心、潮阳建筑职业技术学校、汕头市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汕头市潮菜烹调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

3

高等教育

重点做好汕头大学医学院易地项目建设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规划建设汕头理工大学。

4

特殊教育

重点做好汕头特殊教育学校易地重建工作。

第四节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无偿献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编制和修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各级卫生监督网络。完善职业病防治机制。根据国家、省的要求,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处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改水改厕,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基本公共卫生公平性、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达到18人左右。
  --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国外资金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元化、适度开放的医疗卫生体系。以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为目标,强化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水平,规划建设东区、西区、南区区大型综合性医院,加快市中医院易地重建,支持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办成国际有名、国内一流的肿瘤医院,规划建设澄海、潮南大型综合医院,更好地服务本地和潮州、揭阳地区的群众就医。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财政核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和建设。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通过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以“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为龙头,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托管、重组、联网运作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逐步推行病历“一本通”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2015年,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9%以上。

专栏22  医疗卫生工程

序号

工程类别

建设内容

1

医院改扩建

汕头市中心医院门诊医技、急诊综合楼;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扩建;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扩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疗中心大楼

2

医院新建

汕头市第五人民医院、粤东骨科医院、口腔科医院、市东方医院、等级医院东区分院

3

医院重建

汕头市中医医院、汕头市妇女儿童医院、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医院

4

基层医疗

汕头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改造工程、澄海区人民医院、濠江区华侨医院、潮阳人民医院、潮阳大峰医院、潮阳中医院等扩建项目

第五节 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


  --完善社会帮扶救助制度。加大对社会帮扶、社会优抚、临时救助、儿童福利、残疾人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财政投入力度,拓展社会志愿服务,鼓励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参与投入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对象及特大病患者医疗救助力度,积极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完善老年人服务专项救助,针对困难老人,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康复网络体系建设。健全价格调节基金调节制度,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稳定物价和救助困难群众的重要作用。
  --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加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行定贫困村、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的定点挂钩联系制度,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使每个被帮扶的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的主导特色产业,形成造血功能,逐步消除贫困村落后面貌。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任务。

第六节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解决“两个夹心层”住房问题为突破口,加强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行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用房、人才专项用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构建具有汕头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建成廉租住房3104套,经济适用住房595套,公共租赁住房5800套。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用地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和土地落实。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税收规费减免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建设模式,通过在普通商品房项目、“三旧”改造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引入 BT、BOT 等多种建设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政府新建、收购、改建、配建以及社会捐赠等途径,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快推进华新城、教师公寓、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工程。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研究制订公共交通建设发展管理法规,建立健全科学的交通管理机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加强城市交通综合执法,依法确保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公共交通工具电气化改造,增加节能环保型公交车数量,增加城际快巴客运线路和运力投放,加强出租车管理,规范停车收费行为,研究开展BRT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试验。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和停车设施建设,推进公交专用道、公交枢纽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澄海、潮阳、潮南和南澳公交服务与中心城区对接,努力构建全市域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稳步实现市域公交线网与跨区域客运网络的有效衔接,共同构筑粤东地区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服务体系。创新公交经营理念,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全面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参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促进公交产业的良性经营运作,实现公共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建设,研究开发小面额通用电子支付工具“汕头通”在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费用以及其它小额消费支付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与全省通用公交卡“岭南通”的衔接工作,共同建设全省通用公交卡“岭南通•汕头通”。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15标台左右。
  --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针对各项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采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做好民意调查,科学选定实事项目,严格实事办理程序,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立足于能让群众在当年内或在短期内直接得到实惠、从中受益,使为民办实事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确保为民办实事的实效性,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

第七节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大力推进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新闻单位宣传、经营业务的分开和制播分离,推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新闻领域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做强新闻媒体经营性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新闻广电传媒集团。推动文化行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简化文化行业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文化资产和经营收益管理,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重点抓好新华书店、文艺院团、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的资源整合和改革工作,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新体制和新机制。加大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艺术演出、出版物发行、数字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支持优势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试行跨地区兼并重组,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交融互动中,促进我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市薄弱地区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和街道(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建设达标任务。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利用和确保档案安全保管与保密的需要。继续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实现行政村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依托设施阵地大力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注重开展好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外来工文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建设与服务。坚持开展送文化、送展览、送图书下乡活动。创新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体系。
  --加强潮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民间英歌舞、剪纸、蜈蚣舞、笛套音乐、贵屿街路棚、灯谜、板画、车鼓舞、皮影戏、潮绣、通花、石雕、木雕、微雕等民间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加大珍贵历史档案的抢救修复保护力度,推进城市记忆工程工作,继续支持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认真做好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整治;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登记保护,重点保护古建筑、古村落与历史街区、古墓、古代遗迹、近代工商业史迹、近代建筑、革命历史遗迹和改革开放遗产;重点做好“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和研究,力争建成专题博物馆和省级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推动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力争打造成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试验保护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注重保护好汕头历史文化风貌,加强对小公园历史街区、秦牧故居的修缮和保护性改造,保护和整治大南山红宫旧址、老妈宫、总兵府、海关钟楼、陈慈黉故居等文物遗址、珍贵古建筑和历史古迹。结合旧城改造和保护,治理老城区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环境,挖掘和利用传统商业街区,保护好“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骑楼”等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继续推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免费开放,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建设,大力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办好汕头国际潮剧节、汕头国际民间音乐花会、汕头民间艺术节等特色文艺活动为依托,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争创一批省级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贸易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推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各区(县)要按照“一区(县)一品牌”的要求,确定一个常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培育成为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品牌。实施高端文化人才战略,培养一批文艺名家和文化领军人才。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城市形象的包装、策划,打造特区文化名片,华侨文化名片,海洋文化名片,潮汕文化名片等四大城市文化名片系列,建设城市文化地标,不断提升“海滨邹鲁”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品位。

专栏23  文化强市建设工程

序号

工程类别

建设内容

1

重点文化基础设施

完成汕头博物馆新馆配套项目、汕头市档案馆新馆、汕头潮艺中心和汕头文化艺术学校配套建设,建设汕头歌剧院、汕头美术馆、科技馆、华侨博物馆、潮剧(潮乐)艺术博物馆、“南澳Ⅰ号”专题博物馆和各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

2

重点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文化会展、工艺美术、文化制造等十类文化产业。

3

重点文化产业集群

重点构筑金平、龙湖印刷包装产业集群,澄海玩具动漫产业集群,潮阳光盘音像产业集群,潮阳、潮南文具产业集群,濠江、南澳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